“生下了我,你有罪”,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何以爲家》撕裂的是貧窮與生存的觸目驚心

文/田心

如果孩子出生以後註定要受苦,那還要生下這個孩子嗎?如果貧窮是父母虧待子女的原因,這樣的父母值得被原諒嗎?

這可能是很多現實父母極少關注的問題。

因爲生育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種自由,是一種不需要思考的生物本能。

電影《何以爲家》中,導演首次站在孩子的角度,通過孩子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爲他們生下了我”的對於父母極盡厭惡的吶喊,爲我們揭開了在貧窮包圍下生命的廉價與無力,也是對那些從未尊重孩子生命的父母的戳心一問。

這部紀錄片式的電影在上映前,曾遭受西方世界的強烈反抗,因爲它過於真實地揭露了以黎巴嫩爲代表的被戰爭和貧窮包裹下的難民的傷疤。

而電影一經上映便引發人們的強烈關注和討論。

不僅在於電影背後所折射的現實難題,更在於拋出無能爲力改變的社會現實,影片中男主人公贊恩控告父母生而不養,由此產生的親子關係、父母責任等世俗問題擊中每個人的現實軟肋。


 01 

我要控訴自己的父母,只因他們生下了我

殘破的建築、凌亂的街道,光着膀子隨處跑的小孩……導演用記錄式的鏡頭向我們展現了世界上不堪角落的落魄全貌。

鏡頭一轉,一個小男孩要控訴自己的父母。一個孩子爲何要做出看似讓人無法理解的舉動呢?

他控訴父母的罪名是——父母生下自己,卻無法撫養自己。

這樣一個開端揭開了男主人公贊恩或者說贊恩所代表的黎巴嫩難民階層的遮羞布,爲我們展現了不忍卒睹的生活事實。

贊恩出生於黎巴嫩的貧民窟,他的父母是非法移民,生了一大堆孩子,他們和所有難民一樣沒有錢、沒有身份、也沒有愛。因爲沒有身份,贊恩的父母找不到正式的、體面的工作。

小贊恩作爲家裏最年長的孩子,在本應該上學的年紀,卻只能做着與孩子這個身份不相稱的事情——他用弱小的身體扛起與沉重的煤氣罐、幫父母照顧弟弟妹妹,還要幫媽媽一起販賣毒品貼補家用。

所有這些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善待,得到的只有打罵和侮辱。

不止於此,真正促使贊恩控訴父母的是他親眼看着妹妹被父母賣給房東大叔,最終年幼的妹妹因爲難產而死。

他無法理解父母爲什麼要“害死”妹妹。得知妹妹難產而死,贊恩拿刀砍向房東,被抓進少年監獄。也是在監獄裏,他打電話到電視臺,要求起訴自己的父母。

如贊恩這樣的孩子,一出生就被貼上難民的標籤,他們生來就沒有尊嚴可言。他們一輩子都要在這個地方、生如螻蟻。

在拍攝之前,導演娜丁•拉巴基走訪並詢問了很多像贊恩一樣的孩子,她問他們“你爲活着而高興嗎?”

幾乎所有孩子的回答都是:“不,我不明白我爲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上?”

這些在艱難求生邊緣掙扎的孩子們,他們是不被愛的,或者說,他們生下來就註定了悲慘的一生。

他們並不是自己想來到這個世界上,而是被迫來到這個世界。

當一個12歲左右的小男孩向社會發問“何以爲家?”這一聲質問,刺痛每個觀者的心。如果沒有被父母愛、如果沒有獲得應有的生活權利,家還是家嗎? 


02

身不由己的作惡者,應該受到懲罰嗎?

在法庭上,贊恩的父母分別爲自己的“無能爲力”辯白。父親把所有責任歸咎於“我沒有選擇,我也是這麼活着的”,而母親則辯解道“你有沒有想過,這不是我們的錯”。

站在父母的角度,他們本是這個混亂社會的受害者,他們無力改變現狀。

可是,站在贊恩的角度,如果父母沒有能力養育我,爲什麼要生下我?一句詰問讓人原本對無能爲力父母的理解和同情都變得一文不值。

贊恩的父母根本無力撫養孩子,卻還是一直在生。電影裏另一個對比鮮明,卻最終沒能逃脫“棄子”命運的就是贊恩在逃離路上遇到的外籍勞工拉希爾。

拉希爾有一個一歲的兒子,他們同樣是非法難民,只能住在狹小的出租屋。在這個小屋裏,贊恩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拉希爾給贊恩洗澡、給他做好喫的,贊恩覺得找到了生存的歸宿。然而,拉希爾還是迫於生存無奈,選擇把兒子留給無家可歸的贊恩,一個人悄無聲息地離開。

最終,這個孩子仍然沒能逃脫被賣的現實。拉希爾走後,她的孩子也被人盯上了。有人出高價錢找到贊恩。贊恩因爲想要逃離去歐洲尋找自由而“不得不”賣掉了這個孩子。

拉希爾的孩子就像贊恩的妹妹一樣,雖然曾經被保護,但還是落得個被賣掉的下場。

與贊恩的父母相比,拉希爾似乎是值得諒解的,因爲她把孩子交給了一個值得託付的人,使良心得到某種慰藉。

那身不由己的作惡者,應該受到懲罰嗎?放到這部電影的語義中,看似是一種無情的譴責。

但不可否認,電影中,無論是贊恩的父母還是拉希爾,他們都是劊子手,把未經世事的孩子親手送上了斷頭臺。


03

誰來審判“惡魔”父母?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爲人父母居然不用通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可怕。”

是啊,精子和卵子的結合便孕育了一個新生命。

可是,並不是每個父母都具備養育孩子的能力。如果做父母需要資格認證,將有多少不合格的父母?

我很認可一位網友說的話:窮人可以生孩子,但愚昧的人不能。

愚昧的父母總是要爲之付出慘痛代價。

就像電影《無人知曉》裏拋棄孩子的母親惠子。惠子和第一任丈夫離婚,惠子帶着兒子生活。

之後,惠子再婚又生了三個孩子,所有孩子都由長子負責,惠子的生活目標是再找下一個男人。

於是,惠子毫不留情地拋棄了四個孩子,只給他們留下一點錢,孩子們的錢越來越少,過着地獄般的生活,直到徹底被遺忘。

最後,還是被其他人發現屋裏有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隨之而來的是這個“只生不養”的母親以遺棄罪被判入獄。

這個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讓人感到震驚,也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刺穿了生爲父母醜陋的一面。

生而不養,就是最大的惡了吧。

而在現實生活中,諸如未成年男孩學校跳樓、與父母斷絕關係的新聞層出不窮。

而大多數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孩子抗挫折能力差。

每每看到這樣的慘劇,不禁發出這樣的詰問:“壓死孩子和親子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到底是什麼?”

就像電影裏的贊恩,讓他決定起訴父母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或許是不被理解、不被看到,又或者只是積攢到一定程度的情緒瞬間爆發。

而這背後帶給我們的反思是,生而不養,養而不愛,都是不可饒恕的罪。

電影試圖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希望能給予孩子們一個公平的生存環境,如果不能,不讓他們來看這個夾雜混亂和破敗的世界或許就是另外一種救贖。

而審判父母的權利不在父母,從來只在孩子。


04

何以爲家?能夠有尊嚴地活着的地方纔是家

無疑,電影的主人公贊恩是幸運的,電影拍攝過後,贊恩和家人得到關注,在聯合國的幫助下,他們全家到了歐洲,現實中的贊恩有了童話般的結局。

可是還有無數個贊恩或者是即將出生的孩子,他們的命運會是怎樣的?

我們抽離電影本身特定的外部環境,僅去看看電影所闡述的親子關係。在殘酷的社會里,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保護孩子?

導演拉巴基在接受專訪時說道:“由於我們成年人做了決定,這些孩子就像牽線木偶一樣任我們擺佈。無論我們提出要打什麼仗,無論我們創造了什麼樣的系統性混亂,孩子們只能承受。”

孩子終究是弱者。

如果說這些父母是生命的創造者,那生活在現實凌辱下的孩子只是生命的嘲弄者。他們沒有愛的滋養、沒有善良的眷顧,從出生便註定了成爲透明人的一生。

回到影片的那句讓人警醒的提問:何以爲家?

或許,能夠有尊嚴地活着的地方纔是家。

就像影片中那個小女孩幻想自己到了國外之後能夠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任何人進她的房間都要先敲門纔行。

【本期話題】出生在垃圾堆裏的人,這一生就只能被腐蝕的千瘡百孔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