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獨秀的四段情感故事,我不再懷疑“男人有才便風流”這句話了

文/田心

魯迅曾這樣評價陳獨秀: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寫着“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着,裏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瞭然,用不着提防。

魯迅用這話暗指陳獨秀內心不羈,但卻表裏如一的性格。

不得不說,魯迅的毒舌,一語道出了陳獨秀的真實個性。

這種不羈,既印證了陳獨秀的人生生涯,也映照了他的情感世界。

在民國衆多才子裏,陳獨秀以思想先進、見識廣闊,發起新文化運動,成爲時代的佼佼者。

可也因他生性不羈,不顧身邊好友的勸阻,在時局動盪中,人生幾經起落,讓人唏噓。

和很多民國才子一樣,陳獨秀一生也沒離開和女人的牽絆。對於舊式婚姻的反抗、對於浪漫愛情的嚮往,也讓他一次次做出離經叛道的舉動。

晚年,昔日的“桀驁之馬”,經歷人生的跌宕起伏和轟轟烈烈的情感,最終在蒼涼且平淡的生活中度過餘生。


01

和第一任妻子高曉嵐:思想不匹配的婚姻,名存實亡

1879年,陳獨秀出生在安徽安慶,家裏是晚清民國富商、大收藏家。因父親去世較早,他從小被祖父教育長大。

在金榜題名才能光宗耀祖的科舉時代,考取功名成爲祖父對陳獨秀的唯一希望。

陳獨秀骨子裏對那些“之乎者也”並不感興趣,常常在祖父的嚴厲教育和鞭打下,才肯背書。

一次,祖父用鞭子打他,鞭子一次次落在陳獨秀的身上,啪啪作響。陳獨秀卻始終咬着牙關,不吭一聲。

這就是陳獨秀的性格——內心不羈,且極其剛烈。

用祖父的話說,將來“不成龍便成蛇”。

祖父果然沒有看錯人,陳獨秀的一生都在被人稱頌和被人詬病中游移。

在考場上,陳獨秀叛逆地隨意發揮,心想着肯定考不上了,也算是對舊式家庭教育的反抗。

可天意弄人,考官在所有規規矩矩的文章中,一眼便相中了陳獨秀的別出心裁。

就這樣,陳獨秀不僅考上了秀才,全家人都跟着沾了光。最主要的是,上門提親的人,開始絡繹不絕。

1897年,也就是陳獨秀考取秀才的第二年,家裏爲他選取了清朝安徽安慶營統領高登科的長女高曉嵐爲妻。

18歲的陳獨秀和這個長他三歲的女人,順理成章地步入婚姻,定居安徽老家。

高曉嵐長相清秀、性格溫和,悉心照顧着陳獨秀的飲食起居,高曉嵐對這段感情極爲中意,家裏所有人也都對這樁“門當戶對”的親事頗爲滿意。

唯獨陳獨秀,本就對封建思想和陋習極爲牴觸,對這份包辦的婚姻,自然不屑一顧。

他對高曉嵐很不上心,兩人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生活、生娃。

最讓陳獨秀不能接受的是,兩人思想上的分歧。

高曉嵐是舊式女子,遵從“女子無才便是德”。陳獨秀雖不喜歡四書五經,卻喜歡新體詩,骨子裏對浪漫充滿嚮往。

可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高曉嵐並不能理解,兩人也無法交流。

一次,陳獨秀拿起一本書,想要教高曉嵐識字。沒想到,高曉嵐卻說“我一個女人家,會料理家務事就行了,讀這些書也沒什麼用。”

這句話讓陳獨秀徹底心涼了,本想着可以挽救這段思想不同步的婚姻,卻以失敗告終。

結婚數年內,陳獨秀先後三次去日本,和胡適、章士釗、蘇曼殊等先進人士學習,思想新潮,還通曉英、法、日三國語言。

漸漸地,夫妻二人的思想差距越來越大,簡直就是兩個世界的人。

高曉嵐每天腦子裏想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而陳獨秀每天想的是詩詞歌賦人生觀。

高曉嵐像一朵淡雅的雛菊,簡單、芬芳,卻激不起陳獨秀內心的半點波瀾,陳獨秀也從未真正愛過這個不懂風情的女人。


02

第二任妻子高君曼:思想契合,卻沒抵擋住生活瑣碎的消磨

1909年,陳獨秀和高曉嵐的婚姻走到第十三個年頭,因爲思想不同步,早就名存實亡。

這天,家裏來了個女子,是高曉嵐同父異母的妹妹高君曼。21歲的高君曼,就讀北京女子師範學校,趁着假期,來姐姐家裏借住一段時間。

早就聽聞姐夫陳獨秀的學識和思想不凡,見面一看,果然談吐不俗。

涉世未深的高君曼對陳獨秀滿眼都是崇拜,經常向姐夫請教問題,陳獨秀對於求知慾極強的高君曼也總是耐心告知。

高君曼學識豐富、性格開朗,陳獨秀的話語第一次在家裏得到了迴響。兩人每天在一起,有說有笑、惺惺相惜,漸漸擦出愛的火花。

一切,高曉嵐都看在眼裏。

她看到在十三年的婚姻裏,陳獨秀未曾向自己展露的一面。不再是木訥、不理不睬,而是高談闊論、神采飛揚。

對於丈夫和妹妹的感情,高曉蘭做出了大家閨秀的隱忍。

在那個年代,婚外情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情,高君曼對於陳獨秀雖有愛意,但卻只當是藍顏知己。

可在陳獨秀心裏,那份默契早已昇華爲浪漫的愛情。

陳獨秀要和高君曼結婚,對於這種有辱家門、大逆不道之事,陳、高兩家大人自然都不准許。

可對於稀裏糊塗就步入婚姻圍城的陳獨秀來說,任何原則和世俗的眼光,在愛情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

他決定爲了愛情奮不顧身,選擇和高君曼私奔到浙江杭州。

此時,高曉嵐正懷着陳獨秀的第三個孩子。高曉嵐的心徹底涼透,直至去世,兩人再沒見過面。

1909年底,陳獨秀如願以償,和高君曼結婚,開啓了第二段婚姻生活。

這段婚姻,算是陳獨秀自由戀愛的結果,也滿足了他對美好愛情的所有嚮往。

1910至1925年,兩人共赴人間煙火的十五年間,是陳獨秀一生中最繁忙,也是建樹最大的時期,高君曼始終相伴左右。

1917年,陳獨秀被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聘請擔任文科學長,陳獨秀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工作,高君曼就甘願做他的賢內助,負責照顧好家和孩子。

1919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誌,高君曼又成爲他的戰友,幫助他籌備並撰寫文字,兩人從生活伴侶成爲事業夥伴。

後來,陳獨秀因爲革命活動被捕入獄,爲了掩護陳獨秀,高君曼甚至和他一起坐牢。

關關難過,兩人都相互攙扶走了過來,卻沒能抵擋住漂泊生活的侵蝕。

高君曼不得不因爲陳獨秀而各地輾轉,從杭州到上海、再從上海到北京。嚮往安穩生活的高君曼,漸漸厭倦了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

更讓人大跌眼鏡地,兩人經常因爲孩子的教育觀念分歧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

愛情的浪漫、思想的共鳴,沒能躲開婚姻的瑣碎。

1922年開始,兩個人的感情漸漸冷淡。以美好和浪漫開端的感情,最終煙消雲散。


03

出軌第三者施芝英,是人生中最短暫、也是最後一段背叛婚姻的愛情

1925年,陳獨秀和第二任妻子高君曼的感情陷入僵局,兩人從相見甚歡到相對無言。

這期間,陳獨秀胃病發作,到上海一傢俬立醫院治療。

陳獨秀作爲民國的大才子,仰慕他的人自然多如牛毛,接診他的醫生——施芝英便是其中之一。

見到自己一直仰慕的人,施芝英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個25歲的妙齡女子,對這個如父親一般年紀的人,產生好感。

施芝英身材高挑、眉清目秀、說話輕聲細語,對病人噓寒問暖的關心,也讓陳獨秀很是喜歡。

得知施芝英是上海醫科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還未結婚,兩人經常互訴衷腸,這個天使般的女子讓陳獨秀在冷漠的婚姻生活之外感到一抹溫暖。

只是他忘了,當初高君曼在他眼裏,也曾是這樣溫暖體貼、光彩照人的。

而如今,時光的消磨,當年的美好不復存在,喜歡都變成了厭惡。

爲了躲避家裏的糟妻,陳獨秀不讓高君曼陪同,開始一個人去看病,高君曼當然能感覺到陳獨秀的異樣。

終於,高君曼從閒言碎語中得知丈夫出軌的事實。

沒想到,陳獨秀爲了和施芝英在一起,竟然不顧別人的眼光,在醫院附近租了房子。

高君曼沒能逃脫和姐姐一樣的結局,於1925年帶着一兒一女移居南京。自此一別,兩人再沒見面。

1925年至1929年,陳獨秀和施芝英同居了5年,爲了和施芝英生活,陳獨秀甚至有一段時間和組織失聯。

後來,因爲陳獨秀執行任務,身份暴露,不得不離開上海,兩個人也不得不分開。

此後,兩人又都各自結婚,這段短暫的戀愛經歷都埋藏在各自的心靈角落裏。

這段感情是陳獨秀人生中最短暫、也是最後一段背叛婚姻的愛情。

這段感情也是被後人猜測最多的。有人說,兩人有一個女兒叫陳虹,可是陳獨秀矢口否認。

晚年,施芝英回憶和陳獨秀在一起的時光,說“我的一生裏,待我最好的是老陳”。

陳獨秀成爲施芝英一輩子最難忘的回憶,可在陳獨秀心裏,在最後的生命時光裏,他最掛念的是施芝英嗎?

未必。


04

風雨相伴十二年:在人生最艱難的日子裏,是潘蘭珍給了陳獨秀生存的希望

在經歷兩段婚姻和一段婚內出軌後,陳獨秀又迴歸一個人的生活。沒有家庭的牽絆,陳獨秀所有心思都集中在自己的事業上。

時代風雲變幻,命運的舵盤也從未掌握在自己手中。

1927年大革命失敗,陳獨秀被撤職,爲了生存,他不得不隱姓埋名,在上海永裏租界安頓下來。

不能如往常一樣名正言順的生活,與前兩任妻子老死不相往來,也沒有人陪伴,這是陳獨秀一生中最孤獨且淒涼的時刻。

生活給陳獨秀關上了窗,也給了他一個出口。

陳獨秀結識了比自己小29歲的單身鄰居——潘蘭珍。

潘蘭珍是上海英美菸草公司女工,從小出生貧苦人家,生活清貧,但人心腸非常好。

對於眼前這個飄零的獨居老人,潘蘭珍百般照顧。她不知道這位鄰居就是赫赫有名的陳獨秀,只以爲他是一個普通人,但學識異於常人。

潘蘭珍沒有什麼文化,就讓陳獨秀教她寫字和詩詞。潘蘭珍學習東西非常快,陳獨秀對這個普通平凡卻聰明伶俐的鄰居也非常喜歡。

在潘蘭珍的照料下,陳獨秀的身體狀態一點點好轉,也漸漸恢復了對於生活的熱情。

兩人相差三十歲,本爲兩代人,潘蘭珍卻毫不遮掩自己的愛意,也表達了想要結婚的想法。

往日對愛情從不避諱,也極需陪伴的陳獨秀,在這一刻卻猶豫了。

生活如此狼狽,他不忍心給這個生活本就不易的女子帶去任何麻煩。

可是潘蘭珍只想有個陪伴和依靠。在說服下,1930年,52歲的陳獨秀和22歲的潘蘭珍結爲夫妻。

沒有儀式,只和平日一樣,家人圍坐吃了團圓飯,卻給了陳獨秀新的希望。

而這年,陳獨秀的第一任妻子高曉嵐去世,兩人共同生活十五載,二十年未見,所有的愛恨,也都一筆勾銷。

或許是對第一任妻子的虧欠,又或者是對人生的反思,陳獨秀漸漸反芻出平淡生活的珍貴和難得,他更加珍惜潘蘭珍。

兩個人都把對方當成知音和依靠,雖然日子過得平平淡淡,但苦中有樂。

歲月飄搖,人生如螻蟻,生活的風雨沒有停止對這對飽受滄桑愛人的無情捶打。

1932年,陳獨秀入獄,潘蘭珍才知道丈夫的真實身份。

陳獨秀寫信讓潘蘭珍找個好人嫁了。潘蘭珍卻丟下一句“如果此時我離開他,這對他打擊太大了,我們既然是夫妻,就要生生死死相伴一輩子。”

然後,這個看似弱小、內心卻倔強的女人,獨自離開上海,到南京附近租下了一間房子。

陳獨秀在監獄裏寫書稿和詩作,潘蘭珍就爲他收拾材料,整理書籍,每次送飯時候帶過去,整整四年,直到陳獨秀出獄。

是潘蘭珍的鼓勵和等待,讓陳獨秀在艱難的牢獄生活中,有了活下去的力量。

1935年4月,陳獨秀出獄。經歷漫長的等待,潘蘭珍和陳獨秀終於迴歸正常人的生活。

出獄後,潘蘭珍跟隨陳獨秀,一路顛簸,到武漢、重慶,最後定居四川江津。

兩人住在陳舊、簡陋的房屋裏,只靠陳獨秀微薄的撰稿收入生活。

在四川的最後兩年,兩人生活更是窘困,甚至以典當度日。兩人把柏文蔚贈送給陳獨秀的灰鼠皮袍被送進當鋪,還賣給房東一些衣物。

晚年,陳獨秀貧病交加,是潘蘭珍陪在他身邊不離不棄。潘蘭珍始終願意忍受,陳獨秀更是感動於這個女子爲自己所做的一切。

也是潘蘭珍支撐着陳獨秀,在後來的日子裏,即便生活慘淡,也能坦然面對困境。


05

在最後的人生時光裏,陳獨秀終於明白婚姻的真諦

陳獨秀與潘蘭珍相依爲命,兩人無怨無悔、同甘共苦,度過人生最後十二載。

在經歷兩次失敗的婚姻,和轟轟烈烈的婚內出軌,這個男人最終在平淡普通的生活中結束一生。

不論地位、學識,潘蘭珍都是陳獨秀鍾情的幾個女人裏最差的。

但卻在陳獨秀最落魄時給他溫暖,也成爲陳獨秀離世前唯一牽掛的人。

1942年,陳獨秀彌留之際,再次讓34歲的潘蘭珍找個好人嫁了,但潘蘭珍再次拒絕,她說,自己會一個人好好生活下去。

陳獨秀只好託人給潘蘭珍謀求一份生計。

遵照陳獨秀的遺願,潘蘭珍在陳獨秀去世後在四川一家農場勞動工作。雖然工資很低,但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

陳獨秀的一生,是複雜多變的,也是由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

青年熱血,成爲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

中年忙碌,在婚姻情感和事業中周旋。

晚年淒涼,鋃鐺入獄,在蒼涼中結束一生。

陳獨秀的人生生涯和婚姻情感中,太波折、也太戲劇性。

四位女子,出現在陳獨秀不同的人生階段裏。或因爲愛情的熾熱相互吸引、或因爲談吐學識志同道合,這都只是一段愛情的開端。

終於,在晚年,陳獨秀明白,婚姻的真諦,維繫婚姻,需要思想共鳴,也需要人間煙火氣的陪伴;需要平淡日子的相互守候,更需要艱難時刻的相依相偎。

1947年,陳獨秀的木棺被遷回故鄉,與其原配高曉嵐合葬。所有的愛恨糾纏,也都成爲留給後人的談資。

正如陳獨秀病勢沉重之際,他的老友高語罕曾預挽一聯:“喋喋譭譽難憑!大道其容,論定尚需十世後。”

那個時代的人物選擇,放到今天不置可否。

而留給我們的反思卻是,這一生,我們到底該選擇什麼樣的婚姻,又該以什麼樣的行爲去詮釋“風雨同舟”的內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