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講透《茶疏》14:茶葉的收藏

原文:

收藏

收藏宜用瓷甕(wèng),大容一二十斤,四圍厚箬(ruò),中則貯茶。

須極燥極新,專供此事,久乃愈佳,不必歲易。

茶須築實,仍用厚箬填緊,甕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紙包之,以苧麻緊扎,壓以大新磚,勿令微風得人,可以接新。


江泳解讀:

收藏茶葉

        收藏茶葉適合用瓷甕,大的能容納一二十斤茶,甕裏面四周圍上厚的箬葉,中間放置茶葉。

        瓷甕要乾燥的新的,專門用來儲存茶葉,時間越久越好,不必每年更換。

        茶葉要填築結實,仍以厚箬葉填緊,在甕口再加上箬葉,用真皮紙包上,用苧麻紮緊,最後壓上大塊的新磚頭,避免空氣進入,這樣就可以留存到下一年新茶出來了。

        本篇講的是如何收藏茶葉。明代及以前喝的主要是綠茶,對於綠茶來說,比較敏感,空氣中的溼度、異味、光線、溫度等都對其品質有影響。那如何收藏茶葉對茶人來說就是一大難題了。

        唐代的陸羽在《茶經》裏沒有專門介紹如何收藏茶葉。但是有介紹一些與保存收藏茶葉相關的工具。

        在《茶經》二之具裏,陸羽寫了一個工具“育”,育,是用木頭製成的框架,用竹編的外圍做牆,再糊上一層紙的一種工具。中間有間隔,上面有蓋子,下面有底,旁邊有一扇門,中間放一個器皿,裝着熱灰,火沒有火焰,保持微弱的火勢。在江南梅雨的時節,可以加火用來除溼。

        育,有二個作用,一個是梅雨時節用來除溼保存茶葉,一個也是用來複烘的工具。茶的吸附性比較強,製作好的茶葉需要保存好,放在乾燥的地方,要不然容易受潮。(節選自《《江泳帶你讀懂<茶經>》)

        除此之外,陸羽在《茶經》四之器裏還介紹了一個“紙囊”和“合”;紙囊,是用剡藤紙縫的,用來儲存烤好的茶,避免香氣外漏。而合,則是將篩好的茶末放在裏面待用。

        到了宋代,同樣講究。宋代的蔡襄在《茶錄》裏說:“茶宜箬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溼冷。故收藏之家,以箬(ruò)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溫,御溼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 

        意思說,茶適宜用箬葉包裹起來存放,同時懼怕氣味濃烈的香料,適宜放在溫和乾燥的環境裏,忌諱潮溼陰冷的環境。日常收藏,則以箬葉包裹好茶放入茶焙中烘焙,兩三天一次,而火的溫度以人的體溫一樣平和,就能夠防止受潮。火太旺了會烤焦茶葉反而不好。

       至於烘焙儲藏的工具,蔡襄在《茶錄》裏介紹了兩個相關的工具:茶焙和茶籠。茶焙是烘焙茶葉的,茶籠是儲藏茶葉的。不烘烤的茶葉密封包裹好放入茶籠,放在高處遠離溼氣。(詳細解讀可見《江泳帶你讀懂<大觀茶論>》)

        而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裏則專門寫了一篇“藏焙”來講茶葉的收藏和烘焙。宋徽宗說的藏茶在蔡襄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久漆竹器中緘(jiān)藏之”,茶葉要使用漆竹器密封儲藏,天氣陰潤潮溼的時候都不要打開,這樣效果更好。

        許次紓說的用瓷甕收藏茶葉的方法,甕是用來裝東西的腹比較大的瓷器。

        用瓷甕藏茶也講一個密封,口要用箬葉塞嚴實,皮紙包好紮緊。另外用瓷甕,不透光,可以起到避光的作用。箬葉,是箬竹的葉子,外形寬大,清香無毒,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縱觀茶葉製作的發展歷史,除了追求更好的口感,還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運輸,一個是儲存。

        唐宋時期的餅茶,很好的解決了運輸的問題。包括古代的邊疆茶,運到少數民族的黑茶,都壓成磚狀,就是爲了方便運輸。

        而關於儲存,各時期的茶人做出了各種努力,只是爲了能夠長時間的喝到一口新鮮的茶葉。尤其是到了明代,大家開始喝散茶,經濟條件好了,各地茶葉多了,運輸不是難事,怎麼收藏保存好茶葉則是重中之重了。

        對於現代人來說,收藏茶葉則沒有古人那麼複雜。綠茶收藏要注意幾點:密封、避光、防潮、防異味、防擠壓,低溫最佳。避光 低溫可以延緩茶葉的氧化,防潮則茶葉不會黴變,密封、防異味則茶葉不會丟失香氣被串味,防擠壓則散茶不會壓碎。

       對於綠茶來說,家庭存茶,最簡單的方法,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則可保持比較久了。其他的5大茶類,則各有方法,就不一一列舉了。

下一篇解讀:置頓


未經本人許可,請勿複製粘貼傳播!!

❤zjy000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