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講透《茶疏》16:茶葉安放的具體方法

原文:

        其閣庋(guǐ)之方,宜磚底數層,四圍磚砌,形若火爐,愈大愈善,勿近土牆。

        頓甕其上,隨時取竈下火灰,候冷,簇於甕傍。

        半尺以外,仍隨時取灰火簇之,令裹灰常燥,一以避風,一以避溼。

        卻忌火氣入甕,則能黃茶。

        世人多用竹器貯茶,雖復多用箬護,然箬性峭勁,不甚伏帖,最難緊實,能無滲罅?風溼易侵,多故無益也。且不堪地爐中頓,萬萬不可。

        人有以竹器盛茶,置被籠中,用火即黃,除火即潤。忌之忌之!


江泳解讀:

        放置茶葉的架子,下面適宜用幾層磚做底,四周用磚砌起來,形狀像火爐一樣,越大越好,不要靠近土牆。

        茶甕放在上面,隨時取爐竈下的火灰,等灰涼後,將灰堆積在甕的旁邊。

       甕半尺以外的地方,仍要隨時取一些火灰堆起來,這樣好讓堆在裏面的灰時常保持乾燥,一來可以避風,一來可以防潮。

       但是要注意,一定要避免火灰的熱氣傳入茶甕裏,這樣會使甕裏的茶發黃。

        現在大多的人喜歡用竹器來貯藏茶葉,雖然使用多層箬葉防護,但是箬葉生性堅挺,不伏貼,很難壓緊實,哪能沒有滲透的縫隙呢?寒風溼氣容易侵入,再多的箬葉也沒有用了。而且竹器不能放在地爐內,用來貯茶萬萬不可。

        有的人用竹器裝茶,放在茶籠裏,用火一烤茶就會發黃,去掉火又會受潮。這是特別忌諱的。


        這一段說的是明代茶葉安放的具體方法。可以分2部分來理解,一部分是用磚做一個地爐放置茶甕,一部分講的是日常的防潮手段。

        茶甕存放的環境,從大的方面講,要乾燥通風,穩定恆定,不要放置在悶熱潮溼的地方。

        從細節來說,需要用磚頭砌一個地爐,將茶甕放置在上面,地爐要遠離土牆,避免受潮。

         日常防護則是藉助火灰,茶甕旁邊放置的是涼的火灰,主要作用是防潮,灰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

        而在茶甕外圍半尺以外的地方,還需要堆一些火灰,則是用來確保裏面的灰乾燥,同時起到避風的作用。

         明代的半尺是多長呢?明代一尺相當於現在32釐米左右,半尺相當於16釐米左右。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外層放置的火灰的熱氣不要影響到了茶甕裏的茶葉,否則茶會發黃。怎麼能不影響?​就需要控制好火灰的溫度和距離茶甕的距離。 

         爲什麼火灰會導致茶葉發黃?這一點好理解。茶甕存茶解決的是避光密封的問題,涼灰解決的是防潮的問題,但是在明代還不能解決溫度的問題。溫度高的地方,綠茶氧化得快,氧化了就會乾枯發黃,茶當然是不能用火灰烤的。

         唐代宋代講的烘茶主要是針對餅茶,而明代喝的主要是散茶。所以我們現代收藏茶葉則相對簡單多了,對於綠茶來說直接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就解決了避光防潮防擠壓的問題,同時冰箱低溫狀態下茶葉氧化會減緩,綠茶會長時間的新鮮如初。

        許次紓在本書講的收藏,置頓的方法現在來看雖然比較繁瑣,但在當時也算一大進步。與同時期的用竹器箬葉貯藏茶葉的方法相比,許次紓推崇的用瓷甕藏茶,可以更好的密封,解決了透氣防異味,防潮避光的問題。


下一篇解讀:取用

未經過本人同意,請勿複製粘貼傳播!

❤ zjy000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