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讲透《茶疏》16:茶叶安放的具体方法

原文:

        其阁庋(guǐ)之方,宜砖底数层,四围砖砌,形若火炉,愈大愈善,勿近土墙。

        顿瓮其上,随时取灶下火灰,候冷,簇于瓮傍。

        半尺以外,仍随时取灰火簇之,令裹灰常燥,一以避风,一以避湿。

        却忌火气入瓮,则能黄茶。

        世人多用竹器贮茶,虽复多用箬护,然箬性峭劲,不甚伏帖,最难紧实,能无渗罅?风湿易侵,多故无益也。且不堪地炉中顿,万万不可。

        人有以竹器盛茶,置被笼中,用火即黄,除火即润。忌之忌之!


江泳解读:

        放置茶叶的架子,下面适宜用几层砖做底,四周用砖砌起来,形状像火炉一样,越大越好,不要靠近土墙。

        茶瓮放在上面,随时取炉灶下的火灰,等灰凉后,将灰堆积在瓮的旁边。

       瓮半尺以外的地方,仍要随时取一些火灰堆起来,这样好让堆在里面的灰时常保持干燥,一来可以避风,一来可以防潮。

       但是要注意,一定要避免火灰的热气传入茶瓮里,这样会使瓮里的茶发黄。

        现在大多的人喜欢用竹器来贮藏茶叶,虽然使用多层箬叶防护,但是箬叶生性坚挺,不伏贴,很难压紧实,哪能没有渗透的缝隙呢?寒风湿气容易侵入,再多的箬叶也没有用了。而且竹器不能放在地炉内,用来贮茶万万不可。

        有的人用竹器装茶,放在茶笼里,用火一烤茶就会发黄,去掉火又会受潮。这是特别忌讳的。


        这一段说的是明代茶叶安放的具体方法。可以分2部分来理解,一部分是用砖做一个地炉放置茶瓮,一部分讲的是日常的防潮手段。

        茶瓮存放的环境,从大的方面讲,要干燥通风,稳定恒定,不要放置在闷热潮湿的地方。

        从细节来说,需要用砖头砌一个地炉,将茶瓮放置在上面,地炉要远离土墙,避免受潮。

         日常防护则是借助火灰,茶瓮旁边放置的是凉的火灰,主要作用是防潮,灰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而在茶瓮外围半尺以外的地方,还需要堆一些火灰,则是用来确保里面的灰干燥,同时起到避风的作用。

         明代的半尺是多长呢?明代一尺相当于现在32厘米左右,半尺相当于16厘米左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外层放置的火灰的热气不要影响到了茶瓮里的茶叶,否则茶会发黄。怎么能不影响?​就需要控制好火灰的温度和距离茶瓮的距离。 

         为什么火灰会导致茶叶发黄?这一点好理解。茶瓮存茶解决的是避光密封的问题,凉灰解决的是防潮的问题,但是在明代还不能解决温度的问题。温度高的地方,绿茶氧化得快,氧化了就会干枯发黄,茶当然是不能用火灰烤的。

         唐代宋代讲的烘茶主要是针对饼茶,而明代喝的主要是散茶。所以我们现代收藏茶叶则相对简单多了,对于绿茶来说直接密封好,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就解决了避光防潮防挤压的问题,同时冰箱低温状态下茶叶氧化会减缓,绿茶会长时间的新鲜如初。

        许次纾在本书讲的收藏,置顿的方法现在来看虽然比较繁琐,但在当时也算一大进步。与同时期的用竹器箬叶贮藏茶叶的方法相比,许次纾推崇的用瓷瓮藏茶,可以更好的密封,解决了透气防异味,防潮避光的问题。


下一篇解读:取用

未经过本人同意,请勿复制粘贴传播!

❤ zjy000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