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季 243|讓教育照進現實

讓教育照進現實

——讀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有感

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一個人從落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接受各種各樣有形和無形的教育,這是廣義上的的教育。狹義的教育則僅僅侷限在學校教育中,而學校教育有一定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學校教育常常把考試當做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應試教育如火如荼地開展着,同時也伴隨着一系列問題的產生。

儘管素質教育已經提倡多年,甚至以國家的層面出臺多項舉措,但素質教育依然以應試教育的方式落地生根。比如:提倡體育教育,給體育這門科目設置100分;提倡音樂教育,給音樂這門課程設置100分;提倡美術教育,給美術這門課程設置100分,總之,學校教育更多的是以分數或者某種等級來衡量學生的受教育水平。然而在教育中,有些東西是無法用分數來衡量的,比如:德育、抗挫折能力、面對災難學生所作出的表現力、心理素質等,這些不能衡量,卻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爲不能,所以常常被學校教育忽視,甚至棄而不教,致使學生髮展根本達不到健全。

孔子在《論語》中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簡而言之,就是說,好的人教導人民七年,就可以讓他們參軍作戰了,用沒有訓練的老百姓去作戰,這是拋棄他們啊!對學生來說,處在和平年代,我們無需教給學生“戎”的本事,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些遭遇,我們根本無法迴避。博爾諾夫說:“教育學應當把遭遇視爲必然的東西,我們無法迴避各種遭遇,也不應該回避各種遭遇。”但在學校教育中,我們的確應該教會學生面對生活中的遭遇以及正確面對人生冷暖的方法,而不僅僅侷限與教會學生某些具體的知識,知識有涯,而學無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博爾諾夫強調說:“教育必須以儘可能的全面與完善爲目標。”這就意味着,教育不僅應該注意教給學生文化知識,而且也要注意促進他們個性的和諧發展,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德性和心理素質。這裏的“和諧”,指的是與世間萬物相處的和諧,也就是說與好的不好的都要和諧相處。

當下的教育,似乎教給孩子們更多的是“真、善、美”等一些完全正能量的東西,說白了學校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出“高雅”的精神貴族,但孩子們最終要面臨的是生活,要走進的也是真實社會,進而實實在在的生存。我是從應試教育成長起來的一代,記得上學的時候大多是高大上的口號式的教育,在長達20年的教育經歷中,由於學習成績還算不錯,可以說在上學階段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挫折。老師教育我們要誠信,要善良,因爲如此,不辨是非,以爲遇見的都是美好,所以在上大學的時候,學費差點被騙;因爲老師從小教我們要學會寬容,所以對一切惡人忍讓,致使自己曾經一度抑鬱無法自拔;因爲老師教我們要有堅強的意志,所以站在雪地裏讀書,導致雙腳被凍傷,至今無法治癒;也因爲一直是老師寵愛的學生,所以沒有任何抵抗挫折的能力。如今,我可以攻讀難度很高的書籍,卻無法妥善處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我可以承擔很多的工作,卻不能很好的照顧自己的身體。在長達近20年的教育中,我們終於成了高分低能兒。生命在於覺照自我,好在這一切都在覺醒,在讀書中,我慢慢地成爲一個會學習、懂生活的正常人,然而,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在應試教育依然不減當年。

學校開設的課程越來越多,孩子們的書包越來越重,快樂也越來越少,他們的睡眠時間遠遠不足,身體健康令人擔憂,然而,這一切根源又從何追溯呢?

李鎮西老師的書中,李金川和寧曉燕是兩個相當優秀的孩子,但他們卻選擇面對這個虛僞的社會時,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用“不同流合污”的堅定信念,向現實發出了抗爭。因爲他們發現社會並不是如教科書中多說的那般美好與高潔,甚至還發現自己敬重的老師也有些猥瑣和勢利的時候,他們選擇定格青春,遠離這個世界。

這是悲劇,教育的悲劇,學校的悲劇。

誰說生活只有真善美,也許當我們走進生活時,纔會發覺伴隨我們的更多的是假醜惡,難道我們因爲社會中有很多不好的現象,就要把自己活在真空中嗎?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社會在發展的同時也會伴隨着很多不良現象的產生,這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人個人都無法迴避。我們一直都在有意摒棄一些不好的東西,殊不知,善惡相隨,高下相傾,長短相形,不好的只有減少,永遠擺脫不掉。只有和其光,同其塵,才能走得更遠。然而這一切都無人告知,老師和父母總是在不經意間爲我們過濾了不好的東西,讓我們天真地以爲世間如教科書中講述的那般美好,人如教科書中的那般正直。

博爾諾夫說:“教育工作者平時就應當啓發學生,使他們能夠正視現今社會世態炎涼與人生的艱難,培養他們具有那種處變不驚、冷靜沉着的心理素質以及堅強的意志。”在社會這艘大船中,父母並不能夠把所有災難擺平。因此,不管作爲父母還是教師,我們要爲學生做一件事,那就是爲他們對付遭遇作好準備,主要是作好心理準備。當學生對這些“假醜惡”有了正確的認知以後,也許更多的“李金川”和“寧曉燕”就不會發生悲劇,他們還能夠站立在美好的人世間。

因爲我有太過“真善美”的教育經歷,深知以後走進社會的艱難,所以在教育中,我常常會把社會現實告訴我的學生。當孩子們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我總是告訴孩子們:“遇到某些困難時,除了接受,我們無能爲力。”在農村,更多的孩子是單親家庭和留守孩子,每當在課文中講述“母愛”如何偉大時,孩子們根本體會不到母愛,母親對於他們來說,很遙遠,很嚮往,但他們接受到的卻是長久的拋棄。對此,我說:“母親是偉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我們無法左右別人,但可以選擇讓自己積極地面對現實。緣分有長短,即使是親人,也因爲各種原因而會猝不及防地離開我們,我們不能因爲他們的離開而消沉自己,真正生活的強者就是看破而後依然深愛。”慢慢地,孩子們從內心會生髮對世界的美好渴望,他們內心的那種抱怨和憤憤不平也漸漸地消除了,因爲他們已經接受了現實,並在現實中積極生活。

還有一次,在一次運動會中,孩子們比賽輸了,而後他們說輸掉比賽是因爲老師在作弊,他們義憤填膺地說,要找校長尋求公正。我對孩子們說:“那又怎麼樣呢?拿回比賽結果就是我們想要的嗎?輸一次又何妨,再說雖然我們輸的是比賽,但贏得是品質。等你們長大以後纔會發現不公平的現象多了,難道每一次我們都要藉助其他力量來幫助我們嗎?當我們遇到不公平的現象時,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我,當我們做得足夠好的時候,公平顯而易見。”孩子們聽了,有的孩子說:“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治理這些不合理的現象。”瞧!教育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教育最終的目標不是讓人們生活在真空中,生活在由教科書編製成的美夢中,而是要我們走進生活,與生活切磋。只有當我們自身有了足夠面對遭遇的準備時,苦難纔打不倒我們,纔會對現實遊刃有餘。博爾諾夫說:“當人們一旦戰勝了災難,重新開始生活時,就會覺得人生格外輕鬆,從而可以使自己成熟起來,堅定起來。”人,不就是這麼成長起來的嗎?

《易經》所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意思是說,人要隨着天地日月星辰不斷變化來合起秩序,與自然現象尚且不違背,何況人呢?本質上來說,要學會積極應變周遭中的一切,不變就會跟不上事物的發展節奏,所以就會顯得不合時宜,從而產生這樣那樣的糾紛或挫折。但這些,在教育中從來不會有人告訴學生應該怎麼去做,甚至把一些能夠輕而易舉化解的難題上升爲道德靈魂的審判。比如:有人愛聽好話,我們可以適當說一些好聽的話讓他來聽,只要我們內心保持一份堅定就好了,正所謂“外圓內方”。可很少有人會這麼變通,即使鮮有人做,也被打入“阿諛奉承、拍馬屁”一列。在教育中,我們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德性和心理素質,有了德的制約,不至於做事沒有底線,有了過硬的心理素質,不至於走上極端亦或意志消沉。

《道德經》中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人生中的遭遇也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會出現無數次遭遇,這些遭遇我們要用積極的意志去面對,才能讓自己更加強大。當我們強大了,我們就就成爲自己心中的“王”,因爲我們不僅戰勝的是困難,同時也戰勝了自己,讓自己成長起來。只有這樣,纔是符合自然之道,才能在漫漫人生道路中,處於長久之地。但學校教育告訴孩子們的是,唯分數爲大,只要成績高,其他一切都是小事,甚至可以忽略掉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近年來,從媒體的報道來看,有多少孩子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以跳樓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生命,他們的生命如流星一般在天空滑落,太可惜!然而,我們無能爲力。

教育要我們樹立遠大的理想,而不是活在理想的世界裏;教育要我們以學習的方式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而不是把學習成爲壓垮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教育讓我們發現生命中的美好,而不是以成績高低論英雄。教育,本就是人的教育,只是人爲地添加了一些東西后,讓教育距離“人”越來越遠。

讓教育照進現實,照進每一個孩子的生命中。讓生命因教育而美麗,讓生命因教育而璀璨!

2020年11月27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