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季 243|让教育照进现实

让教育照进现实

——读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有感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一个人从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各种各样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这是广义上的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则仅仅局限在学校教育中,而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常常把考试当做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应试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多年,甚至以国家的层面出台多项举措,但素质教育依然以应试教育的方式落地生根。比如:提倡体育教育,给体育这门科目设置100分;提倡音乐教育,给音乐这门课程设置100分;提倡美术教育,给美术这门课程设置100分,总之,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以分数或者某种等级来衡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然而在教育中,有些东西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比如:德育、抗挫折能力、面对灾难学生所作出的表现力、心理素质等,这些不能衡量,却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不能,所以常常被学校教育忽视,甚至弃而不教,致使学生发展根本达不到健全。

孔子在《论语》中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简而言之,就是说,好的人教导人民七年,就可以让他们参军作战了,用没有训练的老百姓去作战,这是抛弃他们啊!对学生来说,处在和平年代,我们无需教给学生“戎”的本事,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些遭遇,我们根本无法回避。博尔诺夫说:“教育学应当把遭遇视为必然的东西,我们无法回避各种遭遇,也不应该回避各种遭遇。”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的确应该教会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遭遇以及正确面对人生冷暖的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与教会学生某些具体的知识,知识有涯,而学无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博尔诺夫强调说:“教育必须以尽可能的全面与完善为目标。”这就意味着,教育不仅应该注意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也要注意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德性和心理素质。这里的“和谐”,指的是与世间万物相处的和谐,也就是说与好的不好的都要和谐相处。

当下的教育,似乎教给孩子们更多的是“真、善、美”等一些完全正能量的东西,说白了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出“高雅”的精神贵族,但孩子们最终要面临的是生活,要走进的也是真实社会,进而实实在在的生存。我是从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记得上学的时候大多是高大上的口号式的教育,在长达20年的教育经历中,由于学习成绩还算不错,可以说在上学阶段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挫折。老师教育我们要诚信,要善良,因为如此,不辨是非,以为遇见的都是美好,所以在上大学的时候,学费差点被骗;因为老师从小教我们要学会宽容,所以对一切恶人忍让,致使自己曾经一度抑郁无法自拔;因为老师教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所以站在雪地里读书,导致双脚被冻伤,至今无法治愈;也因为一直是老师宠爱的学生,所以没有任何抵抗挫折的能力。如今,我可以攻读难度很高的书籍,却无法妥善处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我可以承担很多的工作,却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的身体。在长达近20年的教育中,我们终于成了高分低能儿。生命在于觉照自我,好在这一切都在觉醒,在读书中,我慢慢地成为一个会学习、懂生活的正常人,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应试教育依然不减当年。

学校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快乐也越来越少,他们的睡眠时间远远不足,身体健康令人担忧,然而,这一切根源又从何追溯呢?

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李金川和宁晓燕是两个相当优秀的孩子,但他们却选择面对这个虚伪的社会时,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用“不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向现实发出了抗争。因为他们发现社会并不是如教科书中多说的那般美好与高洁,甚至还发现自己敬重的老师也有些猥琐和势利的时候,他们选择定格青春,远离这个世界。

这是悲剧,教育的悲剧,学校的悲剧。

谁说生活只有真善美,也许当我们走进生活时,才会发觉伴随我们的更多的是假丑恶,难道我们因为社会中有很多不好的现象,就要把自己活在真空中吗?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会伴随着很多不良现象的产生,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人个人都无法回避。我们一直都在有意摒弃一些不好的东西,殊不知,善恶相随,高下相倾,长短相形,不好的只有减少,永远摆脱不掉。只有和其光,同其尘,才能走得更远。然而这一切都无人告知,老师和父母总是在不经意间为我们过滤了不好的东西,让我们天真地以为世间如教科书中讲述的那般美好,人如教科书中的那般正直。

博尔诺夫说:“教育工作者平时就应当启发学生,使他们能够正视现今社会世态炎凉与人生的艰难,培养他们具有那种处变不惊、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以及坚强的意志。”在社会这艘大船中,父母并不能够把所有灾难摆平。因此,不管作为父母还是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做一件事,那就是为他们对付遭遇作好准备,主要是作好心理准备。当学生对这些“假丑恶”有了正确的认知以后,也许更多的“李金川”和“宁晓燕”就不会发生悲剧,他们还能够站立在美好的人世间。

因为我有太过“真善美”的教育经历,深知以后走进社会的艰难,所以在教育中,我常常会把社会现实告诉我的学生。当孩子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总是告诉孩子们:“遇到某些困难时,除了接受,我们无能为力。”在农村,更多的孩子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孩子,每当在课文中讲述“母爱”如何伟大时,孩子们根本体会不到母爱,母亲对于他们来说,很遥远,很向往,但他们接受到的却是长久的抛弃。对此,我说:“母亲是伟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左右别人,但可以选择让自己积极地面对现实。缘分有长短,即使是亲人,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会猝不及防地离开我们,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离开而消沉自己,真正生活的强者就是看破而后依然深爱。”慢慢地,孩子们从内心会生发对世界的美好渴望,他们内心的那种抱怨和愤愤不平也渐渐地消除了,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现实,并在现实中积极生活。

还有一次,在一次运动会中,孩子们比赛输了,而后他们说输掉比赛是因为老师在作弊,他们义愤填膺地说,要找校长寻求公正。我对孩子们说:“那又怎么样呢?拿回比赛结果就是我们想要的吗?输一次又何妨,再说虽然我们输的是比赛,但赢得是品质。等你们长大以后才会发现不公平的现象多了,难道每一次我们都要借助其他力量来帮助我们吗?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现象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我,当我们做得足够好的时候,公平显而易见。”孩子们听了,有的孩子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治理这些不合理的现象。”瞧!教育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教育最终的目标不是让人们生活在真空中,生活在由教科书编制成的美梦中,而是要我们走进生活,与生活切磋。只有当我们自身有了足够面对遭遇的准备时,苦难才打不倒我们,才会对现实游刃有余。博尔诺夫说:“当人们一旦战胜了灾难,重新开始生活时,就会觉得人生格外轻松,从而可以使自己成熟起来,坚定起来。”人,不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吗?

《易经》所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意思是说,人要随着天地日月星辰不断变化来合起秩序,与自然现象尚且不违背,何况人呢?本质上来说,要学会积极应变周遭中的一切,不变就会跟不上事物的发展节奏,所以就会显得不合时宜,从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纠纷或挫折。但这些,在教育中从来不会有人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甚至把一些能够轻而易举化解的难题上升为道德灵魂的审判。比如:有人爱听好话,我们可以适当说一些好听的话让他来听,只要我们内心保持一份坚定就好了,正所谓“外圆内方”。可很少有人会这么变通,即使鲜有人做,也被打入“阿谀奉承、拍马屁”一列。在教育中,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和心理素质,有了德的制约,不至于做事没有底线,有了过硬的心理素质,不至于走上极端亦或意志消沉。

《道德经》中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人生中的遭遇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出现无数次遭遇,这些遭遇我们要用积极的意志去面对,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当我们强大了,我们就就成为自己心中的“王”,因为我们不仅战胜的是困难,同时也战胜了自己,让自己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才是符合自然之道,才能在漫漫人生道路中,处于长久之地。但学校教育告诉孩子们的是,唯分数为大,只要成绩高,其他一切都是小事,甚至可以忽略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近年来,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有多少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生命,他们的生命如流星一般在天空滑落,太可惜!然而,我们无能为力。

教育要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不是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教育要我们以学习的方式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把学习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教育让我们发现生命中的美好,而不是以成绩高低论英雄。教育,本就是人的教育,只是人为地添加了一些东西后,让教育距离“人”越来越远。

让教育照进现实,照进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中。让生命因教育而美丽,让生命因教育而璀璨!

2020年11月27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