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欺騙與欺騙的根本差異

認知失調現象常常被視作人類心理詭異多變的證明。我們爲了證明自己判斷的正確性,寧願做出許多荒謬可笑的舉動,有時還會把不利於這些判斷的證據拋諸腦後,這些是人類難以捉摸的腦部活動的一部分。這種腦部活動既迷人又麻煩,是我們作爲一個物種的古怪之處。

但現在我們知道,情況遠比這複雜得多。這本書要表達的是,在大多數人類活動中,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從失敗中學習的意願。如果忽視失敗,掩飾錯誤,我們就是在毀掉最寶貴的學習機會。

最可怕的是,我們很少能意識到自己在幹什麼。在上一章講到的實驗中,那些經歷了重度尷尬體驗的學生們在得知自己把無聊的討論形容得那麼有趣的真正原因時拒絕接受這種理由。阿倫森說:“在參與者完成實驗後,我對他們闡述了這項研究的細節,並仔細解釋了認知失調理論。每個經歷了重度尷尬體驗的人都對我的假設表示出了興趣,並說他們可以理解很多人都會像我預測的那樣受到影響。但是,每個人都盡力向我擔保,他們對討論的印象和此前體驗的尷尬程度無關。他們都說,自己是真心喜歡那場討論,但事實是,這一組中幾乎所有人對那場討論表現出的好感都高於另一組只體驗了輕度尷尬的人。”

這一情況揭示了欺騙與自我欺騙之間的微妙不同。蓄意欺騙(對同事、病人或者老闆的誤導)至少有一點好處,說謊的人能意識到自己的欺騙行爲,並承認這是一種失敗。也許這個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方式進行修改,以在未來避免類似的失敗。

自我辯護則比這壞得多。自己騙自己的行爲毀掉了一切學習的可能。如果一個人慣於無止境地自我辯護,再加上發生認知失調後的各種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他會讓自己相信失敗根本不存在,那這個人又怎麼能從失敗中學到東西呢?

另外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認知失調與失敗的明確程度之間的關係。飛機墜毀後,我們很難假裝認爲制度沒出問題。這種失敗太明顯、太富於戲劇性了。工程師們稱之爲“危險信號”:全世界都在警告你,“你犯了錯誤”。這就像開車去朋友家,中間轉錯了彎,走進了死衚衕,這時你必須得掉頭。

但是很多失敗並沒有這樣明顯。大多數失敗有被遮掩的餘地。你可以找出大把理由:“那是個偶發事件”“那個案子太特殊了”“我們已經盡力了”。你可以有選擇地用數據爲自己找藉口,把不利於自己的數據拋到一邊就是了。你還能找到一開始都沒想過的理由,或是本來不屑一顧卻在關鍵時刻恰巧出現的理由,爲自己挽回顏面。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自找藉口的行爲並非完全沒有好處。它能使我們免於痛苦地糾結自己的每個決定、懷疑自己的每個判斷、在夜間輾轉難眠,反覆拷問自己到底結婚、接受某個工作或是走上某條道路是不是正確的選擇。但是,如果這種行爲變成不經思考的本能就麻煩了:我們會不假思索地推卸責任,爲所欲爲地修正認知,因爲失敗是如此可怕,我們再也不能從中學到東西了。

在本可預防的醫療事故造成的巨大死亡數字面前,醫生和護士怎麼能無動於衷呢?這些廣受尊敬的人怎麼能如此厚顏無恥地掩蓋自己的錯誤呢?他們要如何面對自己?

我們對認知失調的探索爲上面的問題找到了答案。正是爲了能面對自己,爲了能對自己傷害了患者這件事感到心安,醫生和護士們纔會對自己的錯誤進行粉飾。這保護了他們的職業自尊,同時爲隱瞞其錯誤行爲做出了合理的解釋。說到底,他們並不覺得自己犯了錯,所以爲什麼要公佈自己的行爲呢?

這就是欺騙與自我欺騙最根本的不同。如果醫護人員對自己犯下的致命錯誤有清醒的認識,隱瞞錯誤的行爲就會加深他們感情上的痛苦。他們會知道自己傷害了患者,故意欺騙病人,他們會知道,自己以後很可能繼續犯錯。

很難相信,醫護人員會如此大規模地進行這種欺詐。絕大多數醫護人員都是正派的好人,事實上,很多人都是無私關懷病人的英雄。這就是認知失調造成的悲劇,它讓善良勤勞的人們對他們致力於保護的對象造成了傷害,而且是反反覆覆、不止一次的傷害。

換句話說,最善於隱瞞的不是那些有意自保的人,而是那些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有什麼事需要隱瞞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