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不懂”的學生,纔是我們真正的老師

我以爲學生什麼都不懂,所以有些難事不會向他們訴說。很羨慕他們能夠活得真實、活得灑脫,今天經歷了哪些事,是高興、傷心還是痛苦,都可以從他們的臉上看得出來。

我帶的是一到六年級的美術課程,高年級學生一下課就跑到我們班,告訴我今天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還喜歡考我一些字謎、腦筋急轉彎,雖然對於我來說比較簡單,但從他們臉上我看到了偶然發現時的驚奇與喜悅。

然而,對於成年後的我們來說,更看重自我需求被不斷滿足,雖然有些時候也會發發朋友圈“炫耀”一番,但真正的懂得不會被人看出來。不再輕易說大話、做傻事,哪怕是心中無限歡喜也要試着收斂一點。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學會控制自己的表達欲,習慣把敏感情緒隱藏在堅強的外表之下。矜持與客套,使直觀式表達變得委婉,也使日常交際成爲有距離的形式應付。

看起來我們成爲“百毒不侵”的情感絕緣體,實則是把不良情緒一次次壓制在內心暴戾的火山口。當爆發的那一刻,無論是學生,還是自己的孩子,都會無端承受這壓抑許久的猛烈控訴。

年齡增長的同時,我們控制情緒的能力也在變弱。可能是一句話就會導致我們暴怒,也可能是一件小事突然讓我們奔潰。成年人的喜怒不形於色,成爲最孤獨的守望者。期待有人能走進內心,又害怕隱祕區域被人惡意曝光。

多希望能回到童年,對很多事情沒有對錯的概念,只要覺得好玩就能與剛認識的小朋友玩上一整天。就算髮生不愉快,不過三兩天的功夫便能和好如初。彼此間沒有祕密,甚至願意把最心愛的玩具相互分享。

很多我們羞於表達的事情,學生卻表現得很坦然。比如:做錯了事,會勇於承擔;冤枉別人,也會誠懇道歉。那些因爲面子問題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似乎孩子們的世界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他們在乎的是彼此的共性,因爲不同更顯珍貴。

喜不喜歡?可能是我和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因爲喜歡小動物,他們會纏着家人去買,生命終結後也會特別傷心;因爲喜歡某位老師,而迷上一門課程,會因爲得到誇獎而努力學習;因爲喜歡一種顏色,很長一段時間成爲衣服的首選色調。

而我們呢,會因爲一句吐槽,連說話都變得小心翼翼。明明有自己的原則,卻會因爲別人的偶然建議,去嘗試一種新的穿搭風格。

我們也似乎活成了小時候最討厭的那種人,自私自利、愛慕虛榮,未達目的採用一些並不光彩的手段。在成爲別人眼中的羨慕對象時,那個真實自己也在與現實生活逐漸遠離。

那些在我看來“什麼都不懂”的學生,卻活成了我向往的樣子。他們教會我坦誠地面對失敗,快樂地追求幸福。他們也總能從枯燥的生活中找到樂趣,儘管在我們眼中他們的玩法並不安全。他們只爲自己而活,只爲創造今日之精彩。關於如何保持純真、享受當下,他們纔是我的老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