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案例

在分享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哈洛,也被稱爲“猴子”先生,大家也許會很好奇,我們不是要講關於專注力和溝通嗎,爲什麼要講一個猴子的故事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我們希望孩子展現出一個我們期望的行爲,比如一個很好的專注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我們要去改變的是根源。這個可以這樣理解,當我們希望孩子呈現我們想要的行爲時,一定要從源頭上讓TA有產生這個行爲的動力,換句話說,從根源上讓他具備可以有很好的專注力的先決條件,講先決條件,就一定要講猴子先生哈洛的一個故事。

哈洛是心理學史上非常有爭議的一個人,他爲了反對行爲主義,用猴子做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簡單來說就是給小猴子找”代理媽媽“。一個是“柔軟、抱着舒服的媽媽”,另一個是 “耐心,24小時都有奶喝的媽媽。

大家可以看一下圖片中小猴子躲在哪裏?它躲在右邊的絨布媽媽這裏。



在實驗開始前哈洛覺着,小猴子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喫奶,應該會去找有奶瓶的”鐵絲媽媽”結果是小猴子除非餓的實在不行纔去找“鐵絲媽媽”只要不餓就會跑到“絨布媽媽”這邊。

通過哈洛的”恆河猴實驗“發現幾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

所有猴子一樣的食物,鐵絲媽媽養的孩子,消化不良(人類的胃潰瘍,胃病);

受到驚嚇的猴子,跑向絨布媽媽,不管誰餵養它們;

沒有絨布媽媽的猴子,喫手指、戰慄、搖擺,出現人類典型的多動症症狀,表現爲焦慮、焦躁、不能安靜下來,總是在不停的轉圈,咬自己的尾巴。

有沒有和哈洛一樣,也以爲有喫的就可以了,一個不能給與孩子食物,只能給與猴子溫暖的假猴子,爲什麼能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安慰呢?鐵絲媽媽可以讓孩子喫飽呀,就是沒有溫暖,沒有陪伴而已嘛,爲什麼小猴子會出現這麼強烈的症狀呢?大家想想,會是什麼原因呢?

下一個問題,當小猴子和兩個代理媽媽分離30天,絨布媽媽撫養的小猴子30天之後再次見到絨布媽媽時,會飛快的跑向絨布媽媽擁抱、親熱、很高興;鐵絲媽媽餵養的小猴子,會找個角落蹲下來,冷漠的沒有反應,這種差異給了我們大傢什麼啓示?各位家長聽到這裏會有什麼感覺?

我們再來說鐵絲媽媽餵養長大的小猴子長大後會怎樣?這些小猴子長大後出現的症狀之一是冷漠、呆滯,不能和其他猴子正常溝通、交往,類似於兒童自閉症狀。

媽媽所擔任的角色絕非給寶寶提供奶水的物質支持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孩子接觸感和安全感這樣的心理支持

這個實驗的結論其實非常簡單,也就是說當我們期待兒童有很好的表現,比如說我們期望孩子將來學習成績優異、有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專注力時,一定要回到問題根源,就是說孩子有沒有感覺到安全和被愛。所謂專注的根源首先就是“安全”如果我們能給到孩子安全的母愛、安全的父愛,在此基礎上,我們纔有可能來談論兒童的專注力。

無論想要培養兒童的任何良性行爲,第一件事情要給予TA的就是安全,足夠多的安全,只有這樣纔會事半功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