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思維和戰略思維,究竟哪個好?

專業思維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在主流教育體系中隨處可見。回想上學的時候,每門課程的老師都會從教材的第1頁開始,按順序線性講解到最後1頁,最後測驗學生理解內化的程度。自下而上是指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厚積薄發的線性過程,把所有底層(“下”)細節知識點都掌握了再提煉對整體(“上”)的理解,只有在這時才能做出專業的判斷。這種學習方法也催生了“專業思維”這種思維模式:只有學全學透後才能表達觀點。“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所以在不懂專業知識的時候不要參與討論。沒有專業背書的意見一律會被斥爲“忽悠”。

專業思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在面對重複發生的有關具體技術或技巧類問題時,有良好知識和經驗積累的熟手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不二人選。比如,病患要做手術的時候,誰會希望實習生拿自己練手?所有人都希望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刀。面對重複發生的技術類問題,專家們“見怪不怪”,用以往的“最佳解決方案”避免了“重新發明輪子”的浪費。這種方法在確保解決方案質量的同時還可以多快好省地批量複製。

戰略思維這種自上而下的方法從認知方向、順序上顛覆了厚積薄發的傳統專業思維。

這種思維方式不會因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而糾結,往往直接從問題本身(“上”)着手,仔細推敲問題本身的定義和準確性,用結構化戰略思維“切”的方法分解問題,並用嚴謹的邏輯全面地提出假設,而後或通過對數據的採集與分析證實假設,或推翻已有假設並建立新的假設(“下”),如此循環而深入地驗證假設。不斷探究深“挖”問題核心,以獲取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思維方式沒有優劣之分,專業思維和戰略思維彼此互爲補充。在許多場景下,我們會反覆應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彼此驗證。但在特定的環境下,比如在時間壓力大、缺乏專業知識、資源受限、無可借鑑經驗、問題偏重全局或大方向等情況下,自上而下的戰略思維就顯示出快速認知的優勢,尤其在面對跨界的戰略類問題時,戰略思維則更容易成爲思考方式的首選。

值得指出的是,戰略思維能夠賦予人們難得的“能做”的跨界自信。由於思維方式的不同,思辨者的自信並非基於專業知識和經驗,而源於超越具體技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論在行業、企業階段、狀態、科技、產品等方面存在多大的差異,在思辨者眼裏,戰略問題和前文所述的各種“百萬美元”的重要問題在本質上都同樣是問題,而只要是問題,就都可以憑藉結構化戰略思維和自上而下的方法找到解決方案。

戰略思維要求我們超越問題的細節(比如科技),從更高層面看待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超越細節意味着,儘管所在的行業不同,但相同或類似的戰略問題的解法很可能具有普適性。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斜槓大神們無論面對何種行業的戰略問題,都像是在口袋裏揣了一個操作簡單的跨界解決問題按鈕,即使沒有豐富的專業背景知識,也可以信心滿滿、一板一眼地從容面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