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遇到困擾,如何向孩子表達情緒和想法?請包含這3部分

生活中,因爲孩子的一些行爲,導致父母煩躁、憤怒、難過、擔心等情緒的事情一定會存在,對一部分家庭來說,甚至是家常便飯。

那麼這種“父母有情緒,內心不好受”(但孩子沒有,孩子沒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妥)的情況下,父母該如何表達呢?(本文講的只是“表達情緒”,而不是“處理情緒”或“自我調整情緒”)

通常,我們會較多聽到類似下面的話:

“你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我今晚必須聽個課,你最好不要來煩我!”

“你怎麼能邊做作業邊看手機呢?”

“你真是太懶了。”

“你真是一個很乖的小天使!"(是的,即使是用“甜蜜讚美”,通常也會讓孩子感覺到被評判就被操縱。)

類似的話,對很多父母來說,說的肯定不少,但事實上,並不可取。我們把這種對他人或事物的陳述、評判、猜想、評價、貼標籤等稱之爲“你信息”。由於沒有人會喜歡被貼標籤、被打上烙印或被分類,因此“你信息”常常會讓他人感到受傷害,從而引起他人採取防禦和抵抗的姿態。也就是說,“你信息”在溝通中往往不起作用。

那到底該怎麼說呢?哈,就相反,我們要更多使用“我信息”。

閱讀並比較上圖中“你信息”與“我信息”,感受一下這些不同溝通方式的帶給孩子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實際情況中,具體該怎麼表達?

應包含三個部分:【描述行爲 + 明確影響 + 描述感受

舉例:你和另一半在談工作,孩子將聲音調很大,致使你們根本聽不清對方在說什麼,爲此,你的情緒蹭 的就上來了。

5秒鐘想一下,這個時候,通常情況下,你會怎麼說?

我們建議的迴應方式可以這樣:“當我和爸爸/媽媽在談工作上的事情,你將音樂聲音調的很大,導致我們無法聽到對方在說什麼,我感到很煩躁。”

其中:

“我和爸爸/媽媽在談工作上的事情,你將音樂聲音調的很大”是在描述事實和行爲(是跟孩子的相關的行爲);

“我們無法聽到對方在說什麼”是帶來的明確的影響(是給父母帶來的影響,不是孩子的);

“煩躁”則是描述感受(是父母的具體感受,不是孩子的)

再看另外兩個例子:

“我們約好下午2點去參加活動,但你3點纔到家,我真的有點生氣,因爲這把我們下午的計劃全打亂了。”

“當我回家看到垃圾沒有扔出去,我感到煩躁,因爲廚房裏氣味難聞而且到處是蟑螂。”

也就是說,當父母無法接納孩子的行爲而擁有困擾時,父母不是發脾氣,不是悶聲,不是命令和呵斥等,而是需要直接告訴孩子,現在發生可什麼讓我有什麼感受和影響

爲什麼要這麼表達?

最大的好處是:既表達了你想要表達的感受和想法,同時,又帶給孩子好的感覺。它能夠在避免責罵孩子的前提下,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爲如何傷害了父母,並瞭解到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勇於負責並協助父母緩解和解決困擾,因此在改變孩子行爲方面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總的來說,當家長遇到困擾,要“學會表達情緒,而不是帶着情緒表達”。


/ END / 

文 | 一點老師 | 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