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的能力取決於什麼?

結構化拆分是指自上而下分析問題時,把問題逐層分解成更細節的部分,每次拆分都遵循“MECE”原則。結構化拆分的最終呈現形式往往是樹狀的邏輯結構。

結構化拆分給問題分析帶來了明確的結構和順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們面對問題時馬上要解決的衝動。在重大問題面前如果缺乏結構化拆分能力,人們在討論和決策中往往會在各種毫無聯繫的單點思緒之間跳躍,這樣不僅浪費時間,更不能保證最終決策的質量。

結構化拆分是後天培養出來的思維習慣,與前文所述的本能的“快速思考”相反,結構化拆分需要有意識地主動調用。而獲得結構化拆分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深入。

從最簡單的名詞切分開始,探究一下“切”的定律和功用。切分名詞是最容易理解的,也是人們最擅長的。因爲名詞的子目錄分類是人們從小就被反覆強化的必學內容。讓我們打開記憶的大門,重溫小學語文課堂的場景。

語文老師在黑板上一撇一捺地寫了“人”字後,會和藹可親地問:“人分爲幾種啊?”

學生們會爭搶着回答:“男人和女人。”老師馬上說:“對的,這是按照‘性別’分的。”

學生們接着說“工人、農民、警察……”老師點頭後會說這是按照“職業”劃分的。

如果有同學說:“人分爲農民和女人!”老師則會指出,這是錯誤的分法,因爲劃分標準不一樣:農民是職業,女人是性別。

以上的練習其實是用不同維度來切分“人”這個品類。“切”人的利器就是老師反覆強調的“性別”“職業”等,這些在結構化戰略思維中被統稱爲“維度”。

任何常用的名詞品類,都可以用多個維度來劃分下一層的子分類。就“人”這個品類爲例,常用的維度就十分豐富:地域(如北方人)、國籍(如中國人)、性別(如女人)、年齡(如中年人)、年代(如古人)、財富(如富人)、身高(如巨人)、道德品質(如好人)、顏值(如美人)和學歷(如大學畢業)等(見圖2-2)。總而言之,每個描述人的形容詞都可能成爲劃分的維度。

如果按照是否掌握了結構化戰略思維能力來劃分,世界上的人就會被分爲兩種:“思辨者/解決問題的人”和“喫瓜羣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形容人的詞彙其實是多個維度的組合,比如“美女”是顏值和性別兩個維度的組合,“高富帥”和“矮矬窮”是身高、經濟狀況和顏值三個維度的組合,等等。

使用MECE原則切分時,尤其是在商業戰略類問題的討論中,要求衡量的維度滿足“具體可衡量”的客觀標準。如果缺乏量化客觀標準,雖然切分也同時滿足MECE的兩項要求,但每次對子品類具體個體歸屬的判斷都會面臨模棱兩可的窘境。例如,如果以“好和壞”的道德標準作爲劃分維度,在“具體可衡量”層面就十分具有挑戰性。

結構化戰略思維十分強調科學精準劃分,杜絕簡單粗線條的劃分。要把“好”和“壞”用明確數據標準做區分,給每個判斷以充足、具體又可衡量的指引,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容易事。例如,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首先要明確以哪套道德標準爲界定的基礎。世界上存在很多道德標準,甚至有些道德標準相互矛盾。統一道德標準背景後,還要把具體的行爲標準提煉出來。例如,如果公益捐贈是個好的行爲,那麼什麼頻率或金額纔算達標?是否跟個人財富總額成比例?如果是,比例應該是多少?除了捐贈還有其他類似的行爲,它們之間關係如何?各種具體問題接踵而至,都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商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