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我們還能不能給學生帶來驚喜?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鄉村孩子也能通過網絡看到外面的世界。他們有很多新鮮又有趣的觀點想要與我進行交流,有時竟連我這個老師都比不過他們。被他們吐槽:老師,你OUT了,竟然連這個都不知道。

我記得小時候經常被老師的博聞強識所折服,而現在似乎教師的這種神祕感,不斷被便捷搜索所打破。在獲取信息方面,我們和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不同的是所關注的角度和興趣點。

上美術課時,我不會用削鉛筆的工具,全班一片唏噓聲,還是一年級小朋友手把手教得我。哪怕是七八歲的孩子,有時還不得不承認他們面對生活會有更突出的表現。

我不會因此而感到羞愧,相反如果在某些方面學生能夠超越我,這更能激起他們勇於堅持與探索的信心,我很樂於看到學生因爲比我強而沾沾自喜的時刻。

當然,老師和學生也沒有過去那般對立,然而隨着彼此關係的持續升溫,和他們之間可聊的話題也將會越來越多。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甚至有些時候都能被學生挑出問題,或許連家長都在納悶:現在的老師咋沒個老師樣呢?

現如今,老師的門檻很低,連培訓機構、影視公司,甚至直播行業都有“老師”的身影。哪怕就是在學校,教學一線的老師很多,但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卻很少。我們窮其一生究竟是爲了學生成績,還是爲了祖國未來呢?

誠然,成績好或許有更好的出路,但那些再平常不過的行業纔是很多學生的歸宿。就算令他們嚮往的教育行業,也並不見得能夠滿足內心不斷膨脹的慾望。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野心,來自於對高品質生活的規劃與期待。

“教師”是被人誤解的職業,在鄉村學校承擔了本該不屬於他們的冗餘工作,甚至讓家長督促完成家庭作業都上了新聞。老婆總抱怨:爲了教書,感覺把自己的孩子耽誤了。

可是,有精力看直播、聊微信的家長們,真得就忙到沒有時間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嗎?“沒有文化”不應該成爲自豪的說辭,哪怕沒有念過幾天書的父母,都有被學生寫進日記的榜樣時刻。

輿情高發的年代,老師的地位就變得尷尬起來,管得太嚴,說你太殘酷;管得太鬆,說你不負責。遍地而起的言論攻擊,如同毫無死角的攝像頭,使我們漸漸喪失了自主執教的尺度與力度。當家長與學校不能有機配合,剝奪懲戒權的教育環境,就成了沒有剎車的疾馳列車。

作爲當下的老師,我們還能不能給學生帶來驚喜?我想,不管身處任何時期,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困境,考驗着我們的初心與使命。身處任何一個行業要想出彩,就必須有創新的潛能與踏實的魅力。

我時常在想,當有一天生命步入盡頭,我能這個世界帶來哪些變化?我所寫的文章、我所做的事情能夠給予這片摯愛的熱土帶來哪些希望呢?

“老師,你是不是得過全國獎?”“老師,聽說你去過江南?”“老師,天上有沒有神仙呢?”……面對那一雙雙靈動、好奇的眼神,我不敢選擇安逸的日子,只能不斷去嘗試未知的可能性。

每年要逼着自己每週寫作、逼着自己參加培訓、考試,逼着自己不看電視、不玩遊戲,逼着自己去闖蕩江湖,然後讓他們從心底萌發對我的敬佩與尊重。

一句“老師好”,我覺得自己應該要有“兩把刷子”。當我和學生第一次四目相對,我便義務帶領他們選擇幸福且完整的人生。那些流言蜚語,不過是耳邊飄過的一縷青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