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企业的发展松绑?你需要知道那个三流的东西

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流程是否畅通,如果价值创造的流程没有衔接好,以及结构没有安排好,那么它的效能就发挥不出来,不能满足顾客持续发展的需求。

一般而言,企业比较关注内部的三个活动领域——生产活动领域、商务活动领域和研发活动领域,但很少关注三个价值创造流程,也称内部价值链,很少关注价值创造流程的衔接。

三个活动领域与三个价值创造流程是交叉的,并不重合。诸多企业容易犯的错误是,把三个活动领域确定为三个部门或三大中心,简称“研产销”,形成了“部门墙”,阻碍了价值创造流程的畅通。

部门之间的“部门墙”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部门就有部门之间的隔阂。企业能做的事情是,在设置“研产销”三大部门之前,先弄清楚价值创造流程及其客观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免跨部门的障碍,使部门结构或组织结构为价值创造流程服务。

企业的存在价值与理由在于价值创造能力,在于内在的价值创造流程。顺便说一句,部门只是为价值创造流程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这一点与科斯的理论不一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依靠管理的手段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是德鲁克主张的那样,用同样的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换言之,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创造而不是节约,是为了更好地创造财富,为了“多快好省”地创造价值,而不只是为了节约成本,节约交易成本或费用。

经济学比较强调资源配置方式,强调配置资源的工厂主或生产者,忽略按照顾客的需求创造财富,忽略每一个劳动者的个性,包括天赋、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与每一个劳动者有关,哪怕是一个服务人员,他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顾客的体验和感受,关系到顾客认定的价值。

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大企业,都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谁是我们的顾客,顾客重视的是什么,顾客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我们追求的成果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始终存在,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有企业老板或高层关心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找到问题的答案。随着事业的展开,企业必须建立专门的团队,跟踪或研究顾客及其需求。

企业必须把商务活动领域的触角延伸出去,尽可能地延伸到顾客端,即从供应链走向需求链。可谓走进顾客的价值链,不断深化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一条内部的价值链,可命名为“深化顾客关系的价值链”,简称为“顾客的关系链”。

接下来,就是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的研发形成两条内部的价值链,即产品的供应链与产品的研发链。

尽管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不只是产品,但是从工业化的历史源头上看,从产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上看,迄今为止,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内容依然是产品的供应,依然是以机器代替人力,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供应物美价廉的产品。

工业化的历史是从分工开始的。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时间的产量,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从而引发或深化了企业之间的社会分工,拓展了市场交易的空间与机会,导致产业社会结构的改变,形成了功能型的社会。加上货币作为媒介,使产品的供应和需求可以在陌生人之间进行,加速了社会化的分工范围,形成了国际分工与国别经济的态势,形成了全球配置资源的态势。

与此同步,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为机器代替人力提供了条件,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反过来,这又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社会化分工程度。

每个企业都在精细的专业领域中努力研发和生产自己的产品,并依靠产品的供应能力参与社会的分工,成为社会再生产循环中的一环,成为产业社会中的一个功能性机构。这种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已经跨越了城市、区域与国别。

这种历史的逻辑是不可以被轻易改变的。在这种历史逻辑中的任何企业都必须努力关注产品的供应、生产与研发能力,依靠产品的价值来表达企业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依靠产品价值创造的能力获取在产业价值链上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

在跨越地域、都市和国别的社会化分工态势下,每个企业都有机会参与全球竞争,也必须要有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眼光。于是,每个企业都有了想入非非的预期和打算,其中少不了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设局。不确定的时代开始了,市场机制彻底失灵,直接的后果就是供求关系彻底逆转,消费者主导市场已成定局。

供求矛盾直接表现为产销矛盾,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活动领域与商务活动领域的冲突。企业必须重新考虑部门的划分或部门的结构,必须拆除“部门墙”,回到价值创造流程上思考问题。通过改善企业内部三条价值链的结构,最大限度地平衡供求之间的关系,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