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成長,就是不斷顛覆自己的認知

01

前幾天,我聽了金融學家香帥的一個分享。

她提到剛升任博導的時候,遇到房地產限購的政策,覺得這種抑制需求的做法,完全不可思議。

於是那年,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研究生面試的時候,會遇到一個問題,淺析自己對於房地產限購政策的看法。

而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中,談到認可限購政策的學生,最終基本都沒有通過。

但香帥說,如今她要對自己當初的輕率道歉。

我大學本科專業是金融學,雖然沒怎麼好好學,但也知道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以及堵不如疏,而絕大部分行政強制干預,都會使結果更糟糕。

比如房價限購政策剛出來時,會發現許多地區的房子,都是越限購越漲,而限購也完全是阻礙市場經濟的有效性。面對房價問題,我們應該有更多的解決策略,而不是一刀切。

但如今十年後看來,限購政策的受益者是誰?

顯然不是十年前的有錢人。

而恰恰是那些當年並不有錢的人,如今讓他們還有購房,以及留在大城市的機會。

02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限購政策,或許北上廣深,乃至新一線城市的房子,基本都被十年前的有錢人握在手裏,全國資金湧入,房價一路推高。

他們如今人人都是包租婆、包租公,而現在的年輕人在這些大城市裏,將連留下來的那一道窄門都沒有。

而這樣的城市氛圍,會發展的理想嘛?年輕人還會有激情動力嘛?

或許提出限購政策的決策者,都不曾想過,強行抑制房價增長,也是在限制城市間的財富流動性。

而控制房價這個舉動,讓中國的年輕人,擁有了留在大城市的那一絲希望,也讓四五線城市的房價不至於全線崩塌。

上週,人民日報發文痛批互聯網科技企業做社區團購,搶小攤小販的生意。我起初也不理解,還在“成長精進羣”裏發,科技改變的連接效率,我們不應該抑制。

因爲如蒸汽機革命、電力革命,都是人類無法阻止的,我們只能去擁抱,相反第一批擁抱的人,大多成爲了受益者。

但此前的每場變革,都是歷經幾代人的時間,人類逐步去適應,而如今呢?

我們一代人,要經歷好幾次大的浪潮變化。

這個社會確實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但人終是會老的,學習能力終是會下降的,那些擺攤賣菜的老人,並不是不努力,而是僅僅只能靠這些生存。

於是,我現在更加理解了,國家政策其實是對弱者的一種保護,而只有讓弱者還有機會,整個社會的運轉,也才能更加良性。

我上週的文章裏,談到了張桂梅先生,我真心非常欽佩他,他對於那些山裏的孩子而言,就是一個未來希望的燈塔,讓這些孩子擁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而受到各種爭議、批判的高考制度,卻讓山裏的孩子,有了走出大山的可能性。

03

今天我剛做完年底述職,來到新公司兩個月的時間裏,讓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存在即合理”,作爲總部平臺角色,我們需要給各個城市賦能,實現牽引。

但我自己如今,很討厭“賦能”這個詞,因爲總部對於城市而言,並不是高人一等的,並不是我教你,你得聽我的姿態,而更多應該是協助的角色。

許多城市業務的運營現狀,確實會存在許多問題,但並不能直接忽視他們的努力,而去指指點點。因爲現狀,很可能就是磨合下來,最適合這個城市的運營套路。

總部人員需要足夠的接地氣,一點點去幫助城市的業務數據變得越來越好,這才具備發言權。

而保持空杯,真的是我們需要去刻意注意的。

熟悉的朋友知道,我開了一個羣,在共同學習《資治通鑑》,其中有一段魏文侯問李克,選擇宰相的標準,李克的回覆是,需要從五個方面考察一個人。

一看他平時親近的人,二看他富貴時資助的人,三看他顯達時保舉的人,四看他遇困時有所不爲之事,五看他貧窮時有所不取之利。

我第一次看到這裏,也會拿這個標準去審視身邊的人,但這周翻到華杉老師解讀這個篇章時談到,識人用人這五條,不要光用來審視別人,關鍵還是對照檢查自己。

想想自己平時親近什麼人,富貴時資助什麼人,顯達時舉薦什麼人,遇到困境時是不是不義之事寧死不做,貧窮時是不是不義之財寧死不取,以上進行自我反省。

對於工作述職而言,我一直覺得這是絕佳的自省機會,因爲可以從老闆、同事這裏聽到許多自己的缺陷,以及發現自身日常難以發現的問題。

而學習這件事也是如此,一定不是加強重複記憶,只有顛覆改變原有認知,才能稱爲“學習”。

個人些許思考分享給大家,希望有所啓發,晚安。

作者孫凌,認證生涯規劃師、校園市場運營專家,辭掉公務員後連續創業,長期專注於年輕羣體行爲研究,分享個人思考、成長故事、職場乾貨及理財經驗,共同精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