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親子衝突時,第三法最有效,但前提是:看見孩子“真實需求”

現實生活中,衝突必然存在,而且無處不在。親子衝突亦是如此,比如下面的對話:

媽媽:一鳴,你是不是拿了我的手機?

一鳴:是的,我今晚要用,我答應我一朋友等下要視頻聊天

媽媽:等等,我也要用,而且我早就計劃好了!

一鳴:我也一樣,我今晚一定需要。

媽媽:抱歉!你現在才說你要用手機,太晚了!我10分鐘後得開一個線上會議。

(媽媽把手機拿走了,兒子在房裏悶悶不樂,拒絕看書)

在家庭中,衝突定義爲“父母設法阻礙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子也會抗爭,試圖阻礙父母的需求得到滿足”。

面對衝突,作爲家長的你,一般是怎麼處理的呢?

常見的,就是這兩種方式:

“第一法”:權威。一些父母害怕失去對孩子的控制,害怕成爲孩子需求的受害者,於是使用家長的權威和強勢,滿足自己的要求(上例中,媽媽拿走手機,將導致一鳴獨自悶悶不樂)。

“第二法”:妥協。有些父母害怕對孩子過於專制和太多控制,讓孩子更“好受”,於是妥協於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上例中,媽媽讓一鳴把手機拿走,自己另外想辦法)。

這兩種“害怕”都是當今社會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根深蒂固的“輸、贏”思想所致。第一種情況屬於“父母贏,孩子輸”,第二種屬於“父母輸,孩子贏”。而這兩種,其實都不可取。

那好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我們提出更合適的【第三法】

完整的“第三法”共有6個步驟,不過最關鍵是第一步——明確雙方內在需求(而非解決方案)

什麼是孩子真正的需求?

舉個例子,比如孩子跟你說“我要間房間”,這是孩子的需求嗎?不是,她的真實需求很可能是“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也就是說,孩子的內在真正的需求是“想要獨立的空間”,而“要一個房間”只是孩子滿足自己需求的一種方式而已(還可以是其他方式)。

弄清楚“需求”和“解決方案”重要麼?

非常重要。因爲事實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大多數衝突,都屬於解決方法的衝突,而不是需求衝突

就好比,某天你的孩子想從深圳去上海,那他可以選擇乘飛機,坐高鐵,或坐大巴來實現對吧。這裏面,“去上海”是他的需求,而具體的飛機、高鐵、大巴都只是滿足需求的方式。

問題在於,很多孩子只跟家長提具體要求,只說“媽媽,給我XX錢,我要去坐高鐵”(並沒有把“想去上海”真實需求說出來),如果這時候,家長只順着孩子的問題,只圍繞“要不要坐高鐵”來討論的話,那事情很容易出現“你輸我贏”或沒完沒了的衝突局面

回到前面的例子,“要一個獨立的空間”是孩子的真實需求,但事實上,滿足這個需求的解決方案可以有多種,“要一個房間”只是其中一種,其他方案還可以是比如“父母尊重孩子的隱私”,或“不被父母控制和約束”(這可能是更根本有效的解決方案)等等。

相反,如果父母和孩子只圍繞着某種解決方案(像“要不要一間房”、“買不買手機”、“該不該玩遊戲”)來溝通,那結果很容易是一方輸,一方贏。因爲這種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非黑即白”。

類似的事情還很多,他們大量存在於日常的喫飯、穿衣、上學、作業、玩樂之中,只有當我們能夠透過孩子表面的“我想要……”或“我需要……”,深入發掘孩子的真實需求的時候,才能更容易找到並達成“雙贏”的解決方案。

所以,不要停在“解決辦法”的維度,而要深入一個維度,進入內在需求層,那樣才能創造更多的“雙贏”的解決方案。

————————————

私信回覆“第三法6步驟”,我把具體的詳細的步驟發給你。


/ END / 

文 | 一點老師 | 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