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讓人們共享

運動讓人們共享

我們的情緒探索之旅還有最後一站。

在沃頓商學院,我們擁有一個行爲實驗室,通過支付給被試者一些酬勞來完成相關的心理與市場實驗。實驗的任務通常包括網絡在線調查或者紙質問卷調查。

在數年前的一個11月,我們做了一項非同尋常的實驗。有一半的被試者被要求靜坐在椅子上一分鐘,並試圖放鬆一下,僅此而已。

然而,另外一半人則被要求到另外一個實驗室中原地慢跑一分鐘,不管他們穿的是膠底運動鞋還是高跟鞋、牛仔褲或者寬鬆的長褲。

好的。確實和我猜想的一樣。某些被試者在完成我們的任務要求時露出了非常困惑的表情,但是所有人還是遵照要求執行了。

完成任務後,我們給同樣的這些人做了一個與此實驗毫不相干的另外一個實驗。他們被告知實驗的目的就是要檢測人們與他人的共享行爲,並且給他們看了學校近日發表在報紙上的一篇文章。讀過之後,他們可以選擇是否將此消息用電子郵件傳遞出去,並且可以隨意傳遞給他想傳遞的任何人。

實際上,這個看似不相干的研究是我們實驗的初步過程。我們想檢驗一個簡單而又非常有趣的假設。我們知道被情緒喚醒的內容或經驗將更多地被共享,不過我還想知道這種喚醒效果是否能變得更加廣泛。假設喚醒驅動共享,那麼任何生理方面的喚醒經驗都能激發人們共享故事或信息的慾望嗎?

原地慢跑的實驗證明了這樣的完美效應。原地慢跑本身並不能激活情緒,不過它僅是一種生理喚醒。它會讓你的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在此假設任何形式的喚醒都能激發人們的共享行爲,即使人們並不知道他們自己爲何要談論這些事情,即使談論這些事情的時候並沒有體驗到高喚醒性的刺激,那麼只要恰當地運轉這些高喚醒性的事件的確有助於引起人們的共享行爲。

事實也的確如此。參與原地慢跑實驗的學生共享率達到了驚人的75%,是放鬆組學生共享率的兩倍之多。所以不管喚醒的形式如何,生理喚醒也好,情緒喚醒也罷,甚至只是形式上的喚醒,都可以激發人們的共享行爲。

理解了喚醒的形勢,就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共享相關的信息,從而避免過度宣傳,解決人們時常困惑的過度表達問題。在飛機上,你也許會碰到某人一直喋喋不休地跟你講述他的私生活;或者在一段長時間的對話後,你會發現自己說了很多本不該表達的意思。爲什麼會有這些情況發生呢?

的確,我們會偶然發現與某人的相處比預想中要融洽,正像我們品嚐的瑪格麗特雞尾酒一樣,會不時地體驗出新的味道和感覺來。然而,這裏還有第三個理由可以解釋這一切。假如形勢上不能給人們帶來生理喚醒,我們可能會減少自己所預期的共享行爲,甚至緘默不語。

當你經歷了腳踏車失足、撞車、飛機失事等慘劇後,你就會被這些經歷所帶來的情緒喚醒。所以在事故發生後,你很可能會與人們過多地共享這些信息。

這些思想也體現了另一種規律,讓人們大肆口碑傳播的方式是找到他們的情緒激活點。像《一擲千金》(Deal or No Deal)這樣能給人們帶來極度興奮的遊戲,或像CSI(美劇《犯罪現場調查》)這樣能給人們帶來憂慮的犯罪劇集,都能激發人們的高喚醒情緒,這遠遠比紀錄片和歷史片來得生動。生動的畫面確實能夠引起人們更多的談論,然而,能催人心動的高喚醒畫面會有更多的溢出效益,使得人們在茶餘飯後,不間斷地談起並討論。

同樣的原理可以運用到在線傳播上。某些網站新聞、主題文章或者視頻網站剪輯都能比其他媒體更具備喚醒性。關於金融市場的博客文章,用人唯親似的政治報道和歡樂的視頻都有可能點燃人們的情緒,以致增加相關的廣告傳播頻率或者網頁的曝光次數。

廣告的時機也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儘管某些畫面具備一定的喚醒性,但與之適用的情境和時機更能激發人們的興趣。舉個例子,在播放犯罪調查視頻時,憂慮的情緒佔了主流。當案件偵破之後,所有的疑慮都會釋放。再比如網絡遊戲,雖然遊戲本身就具備讓人興奮的喚醒特質,但當玩家發現自己在遊戲中取得了輝煌戰果時,這種喚醒性才能發揮到極致。我們當然也會對缺乏興奮點的廣告不聞不問。

情緒驅動人們的行爲。它能讓人歡笑,也能讓人哭泣和吶喊,更能讓我們不經意地談論和分享,也能讓我們不知不覺地去購買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所以除了統計數據和信息容量外,我們更應該關注人們的情緒。正像安東尼·卡法羅一樣,爲谷歌設計出了“巴黎人之戀”,記錄如下:

無論是谷歌這樣的數碼產品,還是橡膠底運動鞋這樣的實體產品,它們的設計者都應該想方設法地讓他們的產品觸動人們的情緒。不要讓人們感覺像是被灌輸了一些產品的信息,而要讓人們實實在在地感到歡樂和觸動,並從中體驗到真實的情緒共鳴。

某些情緒的確比其他情緒更易點燃了人們的傳遞之火。正如像之前我們討論的那樣,激活情緒是傳播的關鍵。生理學喚醒或者誘因讓人們談論和共享。我們需要讓人們興奮和歡樂,讓人們的憤怒多於悲傷。情緒所引發的情境更能讓他們傳播相關的產品和信息。

流體動力學和在線搜索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類事物。然而,如果將這兩個抽象的概念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就能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情緒共鳴。丹尼斯·格雷迪和安東尼·卡法羅就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並實施了這一策略,結果自然是大獲成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