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让人们共享

运动让人们共享

我们的情绪探索之旅还有最后一站。

在沃顿商学院,我们拥有一个行为实验室,通过支付给被试者一些酬劳来完成相关的心理与市场实验。实验的任务通常包括网络在线调查或者纸质问卷调查。

在数年前的一个11月,我们做了一项非同寻常的实验。有一半的被试者被要求静坐在椅子上一分钟,并试图放松一下,仅此而已。

然而,另外一半人则被要求到另外一个实验室中原地慢跑一分钟,不管他们穿的是胶底运动鞋还是高跟鞋、牛仔裤或者宽松的长裤。

好的。确实和我猜想的一样。某些被试者在完成我们的任务要求时露出了非常困惑的表情,但是所有人还是遵照要求执行了。

完成任务后,我们给同样的这些人做了一个与此实验毫不相干的另外一个实验。他们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检测人们与他人的共享行为,并且给他们看了学校近日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读过之后,他们可以选择是否将此消息用电子邮件传递出去,并且可以随意传递给他想传递的任何人。

实际上,这个看似不相干的研究是我们实验的初步过程。我们想检验一个简单而又非常有趣的假设。我们知道被情绪唤醒的内容或经验将更多地被共享,不过我还想知道这种唤醒效果是否能变得更加广泛。假设唤醒驱动共享,那么任何生理方面的唤醒经验都能激发人们共享故事或信息的欲望吗?

原地慢跑的实验证明了这样的完美效应。原地慢跑本身并不能激活情绪,不过它仅是一种生理唤醒。它会让你的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在此假设任何形式的唤醒都能激发人们的共享行为,即使人们并不知道他们自己为何要谈论这些事情,即使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高唤醒性的刺激,那么只要恰当地运转这些高唤醒性的事件的确有助于引起人们的共享行为。

事实也的确如此。参与原地慢跑实验的学生共享率达到了惊人的75%,是放松组学生共享率的两倍之多。所以不管唤醒的形式如何,生理唤醒也好,情绪唤醒也罢,甚至只是形式上的唤醒,都可以激发人们的共享行为。

理解了唤醒的形势,就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共享相关的信息,从而避免过度宣传,解决人们时常困惑的过度表达问题。在飞机上,你也许会碰到某人一直喋喋不休地跟你讲述他的私生活;或者在一段长时间的对话后,你会发现自己说了很多本不该表达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些情况发生呢?

的确,我们会偶然发现与某人的相处比预想中要融洽,正像我们品尝的玛格丽特鸡尾酒一样,会不时地体验出新的味道和感觉来。然而,这里还有第三个理由可以解释这一切。假如形势上不能给人们带来生理唤醒,我们可能会减少自己所预期的共享行为,甚至缄默不语。

当你经历了脚踏车失足、撞车、飞机失事等惨剧后,你就会被这些经历所带来的情绪唤醒。所以在事故发生后,你很可能会与人们过多地共享这些信息。

这些思想也体现了另一种规律,让人们大肆口碑传播的方式是找到他们的情绪激活点。像《一掷千金》(Deal or No Deal)这样能给人们带来极度兴奋的游戏,或像CSI(美剧《犯罪现场调查》)这样能给人们带来忧虑的犯罪剧集,都能激发人们的高唤醒情绪,这远远比纪录片和历史片来得生动。生动的画面确实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谈论,然而,能催人心动的高唤醒画面会有更多的溢出效益,使得人们在茶余饭后,不间断地谈起并讨论。

同样的原理可以运用到在线传播上。某些网站新闻、主题文章或者视频网站剪辑都能比其他媒体更具备唤醒性。关于金融市场的博客文章,用人唯亲似的政治报道和欢乐的视频都有可能点燃人们的情绪,以致增加相关的广告传播频率或者网页的曝光次数。

广告的时机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尽管某些画面具备一定的唤醒性,但与之适用的情境和时机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举个例子,在播放犯罪调查视频时,忧虑的情绪占了主流。当案件侦破之后,所有的疑虑都会释放。再比如网络游戏,虽然游戏本身就具备让人兴奋的唤醒特质,但当玩家发现自己在游戏中取得了辉煌战果时,这种唤醒性才能发挥到极致。我们当然也会对缺乏兴奋点的广告不闻不问。

情绪驱动人们的行为。它能让人欢笑,也能让人哭泣和呐喊,更能让我们不经意地谈论和分享,也能让我们不知不觉地去购买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所以除了统计数据和信息容量外,我们更应该关注人们的情绪。正像安东尼·卡法罗一样,为谷歌设计出了“巴黎人之恋”,记录如下:

无论是谷歌这样的数码产品,还是橡胶底运动鞋这样的实体产品,它们的设计者都应该想方设法地让他们的产品触动人们的情绪。不要让人们感觉像是被灌输了一些产品的信息,而要让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到欢乐和触动,并从中体验到真实的情绪共鸣。

某些情绪的确比其他情绪更易点燃了人们的传递之火。正如像之前我们讨论的那样,激活情绪是传播的关键。生理学唤醒或者诱因让人们谈论和共享。我们需要让人们兴奋和欢乐,让人们的愤怒多于悲伤。情绪所引发的情境更能让他们传播相关的产品和信息。

流体动力学和在线搜索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然而,如果将这两个抽象的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情绪共鸣。丹尼斯·格雷迪和安东尼·卡法罗就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实施了这一策略,结果自然是大获成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