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型、双循环、去杠杆......你不得不知道的2021 01 2021中国GDP能增长多少? 02 是“V型”还是“K型”复苏? 03 “大循环”和“双循环”格局 04 大胆的改革、悄悄的改变

  2020就这样在狼狈中落幕了,面临2021大家总有一种微妙的心情,期待又惶恐。

那2021究竟是触底反弹还是持续坠落?今天我们就盘点了各类“热词”,就大家关系的问题展开讨论。

01

2021中国GDP能增长多少?

  新湖财富投资研究院发表的2021年宏观经济展望报告中称,预计2021全年GDP增长8.8%左右。

  国内12家券商对2021年GDP增速的也进行了预测,均值为9.13%。

  最高的西部证券给出了11.00%的数字,而东方证券则保守地给出了8.20%的最低预期。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预估2021年中国GDP增速将落在3.5%-4.5%之间。

  可以说是,那究竟应该信谁说的?

其实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GDP早就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而是要放眼国际经济环境。

  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4%,国际经济学家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约到达5.2%。

  根据2020年国际上发生的各类大事件,我们总结出几点主要的影响因素:

  1)利好消息:

  第一,根据官方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即将普及和投放疫苗的消息,全球疫情很可能在年中前后出现拐点。

  第二,RCEP的签订,东盟新兴市场的发展以及贸易协定,东盟国家经济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中国也可也连同东亚市场,加速经济回温。

  2)不利影响:

  英国正式脱欧,欧洲的整体经济将受到重大影响,欧元区上半年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欧洲的经济复苏放缓。

  3)不确定因素:

  拜登执政后,中美经贸摩擦虽然会趋于缓和,但只是阶段性策略。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美国无论是谁执政,制华的目标都不会变,只是策略不同而已。所以,在这里将中美关系列为不确定因素。

02

是“V型”还是“K型”复苏?

最先提出来的其实是“V型复苏”。美国在疫情期间,特朗普政府为了重建经济,推出了财务宽松措施,救助美国个人、学校和企业。

  特朗普在面对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访问时,提出了美国正走向“V型复苏”,表示经济将会触底反弹,回到辉煌时期。

当然,“V型复苏”大家是没看到,但经济学家却开始预估起疫情后可能会出现但另一条复苏曲线,那就是“K形复苏”

 “K形复苏”说到底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疫情对美国富人和穷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富人迅速从疫情的经济影响中恢复过来, 股票房子在放水降息中还涨了,工作受疫情影响也不大,即K的上升趋势;而穷人则会陷入长期的经济困境,即K的下降趋势

  其实不仅是只有美国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多少看出K型的轨迹。

  疫情过后,一个群体能很快从疫情的财产损失中恢复过来,并使资产升价。然而那些低收入者,则在裁员中首当其冲,可能又要面临数年的经济危机。可以说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将K型放到整个行业中看,跌时一起跌,反弹时,一部分行业向上,另一部分却无动于衷,甚至继续下行。比如:

  股市上行,经济却下行;

  消费数据增长、就业率却下降;

  房价不断攀升、房租收入下降;

  物价越来越高、奢饰品店却大排长龙;

03

“大循环”和“双循环”格局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今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会议通过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规划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可以理解为字面的意思,国内内需循环不要停,等雪球滚大了,带着其他国家一起玩。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中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当然不是说回到计划经济、闭关锁国的时期。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而所谓经济“双循环”是指将国内与国际经济发展有机的联系,达到资源和市场互换的平衡关系。在这一点上,中国已经有了很多实践,一带一路和RCEP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双循环。

无论大循环还是双循环,都是依托于中国具备的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这个市场涵盖了劳动力、消费、产业、创新、金融、物流、房地产等各类市场。

  既包括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也包括要素市场;既涉及实体经济,也涉及虚拟经济。

超大规模市场并不仅仅以某些市场达到世界最大规模来衡量,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全国统一的市场,以及对全球市场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说,像中国这样超大规模的统一市场,全世界只有一个,这对“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家双循环”战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04

大胆的改革、悄悄的改变

  如果仔细去观察中国近些年国内的宏观调控、国际外交关系上采取的政策措施,你就会发现这其中既有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有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1)“去杠杆周期”,落后产业直接连根拔起

  “降杠杆”“去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银行高杠杆放贷”等等,严格来说国家从2012年就开启了去杠杆周期。但各种不确定因素、黑天鹅事件,导致“去杠杆周期”越来越长。

  然后银行体系内资金泛滥,继而将投资压力转嫁到非金融机构。而非银机构拿到资金,只能加大杠杆,导致债券资产在市场上遭疯抢,收益率更是一路下行。

直到2017年,国家开始对金融去杠杆开启强监管,行业内也有“三年去杠杆周期”说法。

  如今三年过去,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去杠杆”在逐渐的深入,比如:银行不良资产控制、催收行业的兴起、包括今年的P2P产品清零、蚂蚁集团上市的突然叫停等等,都是“去杠杆周期”见底的重要技术性指标。

2)国际话语权的建立,外交天团现在不客套了,不带一个脏字的怼你不重样

近年来中国国际影响力在全球的快速提升引发一些西方国家的焦虑,于是就使上了“双标”、“贴标签”、“传播偏见”等等手段。

  其实这次的疫情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的抗疫成果世界各国都有目共睹。而且这次的疫情与以往公共卫生危机相比,讨论已经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引发了关于世界秩序和国家治理的大范围讨论。

所以在这个时候去树立中国的外交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也对今后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努力去打造公平、公开、公正的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表示,中国营商环境指数位列全球第31位,比2019年提升15位。

比如国家最近对阿里、腾讯的罚款,可以看出各行业对垄断现象的强监管已开启,做了这么多,为的就是要打造一个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让中小企业有更多的机会。

  不断完善产业链,保证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上下游整体流程更加便利、高效。

  建立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等,推进外商投资环境的法治化发展,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平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