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雲華對談李振濤:構建經營閉環邏輯的績效管理(下)

績效體系的核心框架是什麼?6月19日,創商學院一週一咖活動邀請到北京師範大學MBA、華夏基石諮詢專家李振濤老師對話分享:構建經營閉環邏輯的績效管理(下)。

以下,Enjoy:

倪雲華:不同業務之間,績效目標應該有所區分,具體應該如何區分?

李振濤:首先,目標的起點來自於每個業務以及對它的期望。起點和終點是一體的,通過有效區分每個業務側重的目標制定不同的績效目標。

每個業務的特點不同,有的業務現在很有優勢,有的卻已經是夕陽產業。夕陽業務利潤不行,應該要求優先保住利潤,因爲市場有限。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一個模型:波士頓矩陣,兩個維度,四個象限。

很典型,四個業務類型。從考覈角度來看,現金流的部分,收入和利潤兩個指標都要掛上。

本身企業已經在走下坡路,考覈方面就是應該儘快把利潤拿回來。因爲要求收入就要投入資源,如果戰略定位不同,儘量多的榨取剩餘價值就OK了。

但是波士頓矩陣的模型是四五十年前的,與現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不同。就現在來說,模型方法論是不夠的,需要每個業務不同定位。可以分成以下四種:形象型,收入型,利潤型,戰略型。

倪雲華:之前看過一篇文章《績效主義毀了索尼》,主要內容就是說索尼在使用績效管理企業的過程中,出現了業績下滑。對於這種情況,您怎麼看?

李振濤:曾經的索尼開發出了很多劃時代的產品,當時的企業文化是給你有價值的工作,就是對你最好的回報。

後來索尼定了很多績效考覈的指標,員工爲了完成指標不用考慮其他。創新永遠是未知的,而績效目標定了之後就是確定的已知。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動作和一個已知的動作,本身之間存在衝突。

谷歌10%的時間,讓員工做創新。華爲每年硬性要求一定研發經費投入到基礎性研發,雖然短期內看不到明顯結果,但這個事情還是要做。

索尼在設定目標時候沒有考慮短期和長期,可量化和非可量化,財務和非財務之間指標的配合。

如果一個公司的指標都是財務指標或短期內的量化指標,短期之內的確可以看到效果。但假以時日,就像飲鴆止渴,企業透支了未來長期的發展。


績效目標就像一個指揮棒,往哪兒指員工就會往哪裏做。所以說這篇文章批判的不是績效管理工具,批判的是績效主義。

目前爲止,不管企業怎樣運用,怎樣去看待績效,這個管理工具依然是很多優秀、成熟的公司都在用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一點也擺脫不了。

倪雲華:當總體目標制定出來之後,如何分解?

李振濤:什麼樣的理念和方法是相對正確的?一定是綜合類的目標體系,要搭建好的部分,不僅僅是財務性指標。財務結果是建立在經營動作、管理動作做好了之上的一個應得的回報。

財務目標制定出來之後,要思考是從哪裏來的?通過邏輯拆解,爲了達成目標繼續深挖。比如賽道、轉化能力、分銷網點、交付效率等等。經過拆解找出薄弱項,提出來放到目標裏。

爲了拿到結果我們要梳理我們的產品,爲了做好產品並服務好客戶,要幹一些在當前不賺錢,未來賺錢的事情。

比如和人相關的:加強培訓,職業通道的規劃;組織相關,建立流程,體系建設。還有信息建設,大IT和流程一起來做,監控執行情況,要時刻更新和升級,持續深挖。

倪雲華:經常有一種困惑,績效指標定的很好,但最終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原因是什麼?

李振濤:這是一個多因素的問題,管理看起來簡單又複雜,和數學相關又和藝術相關。常見原因是定完目標後,就萬事大吉。標準應該是定完目標後,(原則上年初制定好,目標不能變更)在年中可以回顧,做年度目標完成審視,來調整。

每個月的會議,要重視。會議上要回顧和目標做比較,有偏差就查缺補漏。開會的目的是協調資源,大家在會上暴露問題,通過決策後下個工作週期按照這個會議改進。

這就形成了經營閉環,年度大閉環形成半年小閉環,然後每個月、部門內到個人,形成閉環。每一次的會議都是對上一階段工作的回顧,對下一次拿到好結果的鋪墊和奠定基礎,讓目標更加可控。

倪雲華:有些指標不可量化,對不可量化的崗位和部門現實中怎麼操作?

李振濤:兩條路徑,可量化的指標可以通過技術來操作。不可量化的部分,我採用的方式是,不再追求指標量化(例如定性指標),而是做出組織流程:誰來評價,什麼程序來評價要制定好。這樣通過數值和規則等多種路徑,來看出單位和個人誰做得好。

倪雲華:現在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關於OKR。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OKR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想聽聽您對OKR的看法。

李振濤:爲什麼會有OKR工具的出現?底層邏輯:當一個企業和業務進入到無人區的時候,OKR是有效的。因爲你無法精確判定未來往哪裏走,沒有先例和參考。這時候用OKR可以激發所有人的鬥志,創造和激發潛力。

OKR可以用在績效體系的基礎上,創新工作裏我們可以用OKR的工具。但不要和工資和獎勵掛鉤,這樣會扼殺一些OKR的本質。

學員提問:績效薪酬和股權激勵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李振濤:績效是價值的評估,創造和價值的分配,績效是在評估環節。無論是薪酬還是股權激勵實際上是在分配的環節,這兩塊要先分開。

另外涉及到全面薪酬的概念,股權激勵本身也是一種激勵方式。只是力度更大,不確定性高,範圍更小。因爲涉及到一些工具和資本市場相關,具有一些特殊性。

做股權激勵的時候,績效可以作爲一個門檻設定。股權激勵要先明確目的,是爲了吸引人才,還是其他,可以把績效考覈結果與獲取股份數量做掛鉤。

總的來說,這兩者的關係沒有那麼緊密。因爲工資薪酬等對應的是過去,過去幹得好,我纔給你這個錢。

股權激勵面向未來,績效考覈對應的也是過去,承認過去一段時間內幹得好。對應的關係不能完全的匹配上。

學員提問:我想做管理,但老是在底層有沒有好的方法?

李振濤:這是一個職業規劃,職場的問題。迴歸問題的本質,爲什麼想做管理?你是看到了管理帶來的回報,工作模式的改變,待遇的提升?還是說第二種,我喜歡做管理。

如果是前者,要具備一些管理者相關的素質和能力。管理是結果不是原因,組織規模越來越大,纔有了分工和層級,出現了管理的空位。如果你已經準備好了,就有機會坐到這個位置上。

如果是後者,喜歡或覺得自己適合做管理。有些公司職位體系的建設,是雙通道。你只是看到了待遇,那我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專家級也會得到待遇的提升,不是一定用成爲管理者。

管理要回歸八個字: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中層和基層的管理幹部,貫徹這八個字,就是管理。

定計劃,分配工作,學會激勵下屬,包括物質方面。控制不是時刻盯着,過程中確保過程可控,結果可預期做好。這樣基本上,基層和中層的管理就是可以幹好的。

【創商學院 Mini MBA】是你的線上直播商學院,培養“新商業”精英,每天分享前沿實用的商業與管理知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