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自律很辛苦,一定是方法錯了——《高效忍者》讀後感

作者格雷厄姆在《高效忍者》中說:“真正讓我們實現高效的祕訣,也是執行技巧中最佳的一個,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要在自己討厭的崗位上,耗太長時間”。


當你篤定的知道,你正在做的事情正是你很想做的而且是應該做的,那麼你已經贏過了90%的人。簡單嗎?


“時間管理是個過時的概念,高超的注意力管理能力纔是通往高效的新鑰匙。


利用不同層級的注意力,建立高效的工作模型,重新獲得工作中的掌控感,確保每天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實現“聰明地工作”。”


每個人的注意力時段都是不同的,不必跟別人比較,找到自己的節奏最重要。比如,有人是晨起型的,一天中精力最旺盛、最專注的時間是早上,而有的人則是在夜深人靜時纔會感到思路敏捷、精力充沛。

作者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把注意力分爲三種:

1、主動型注意力:不僅能全神貫注,而且非常機警,會達到最佳的工作狀態。

這個時段,最適合處理艱難的工作、大量決策性、需要全力做好的工作。同時,要確保自己的思考都是在主動型注意力期間完成的,做好預測和規劃。

2、積極型注意力:能夠投入到工作當中,能夠完成任務,但工作勁頭容易消退,容易分心。

這個時段,不適合決策、思考,但適合用來做執行性、操作性的工作。這就要求你在主動型注意力期間,已經做好了規劃。


3、不積極型注意力:沒剩多少腦力來處理複雜艱難的工作了,這個時候適合做的是處理簡單的,不需要決策的(不用動腦子的)、較爲機械的工作。


人們每天的主動型注意力有多少呢?比想象中的少。

作者說,對他來說,週一~~週四每天2~3個小時,週五只有1.5~2個小時。

不時閃出來的微信消息、同事的閒聊、社交網絡上的信息流、朋友圈的更新、最新社會新聞……

我們的大腦被塞進一大堆碎片信息,狀態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甚至,當我們長期處於習這種模式下,很難再做到“專注”——因爲你再也“坐不住了”。


大腦有時候會耍小聰明,逃避壓力。具有挑戰性和成就感的工作,往往伴隨壓力與堅持過程中的枯燥。

比如,在寫作和收拾桌子之間,大腦可能更傾向於後者,拖延也由此而來。

《高效忍者》列舉了常見的逃避策略:

收拾房間;收拾桌子;喫零食;上網搜索或購物;和同事閒聊;刷社交網絡;聽音頻;鼓搗新的軟件;在論壇或者小組裏和別人討論;做輕鬆有趣的工作,而不是現在真正需要做的……

拖延症的根源就在這裏:安慰自己“雖然寫作沒完成,但至少收拾好桌子”。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用最少的注意力完成,如果在主動注意力時間做這些,是極大的浪費。


信賴自己,建立自己的系統,並充分信任之。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與精力管理,變得有條理,讓自己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排除外界干擾,保護好自己的注意力。定期中斷網絡,減少各種干擾。用20%的專注工作,優先完成重要事項,產生80%的影響力。

(未完待續:別害怕和他人分享知識,你也能從他們那裏學到寶貴的經驗,其價值甚至出乎你的意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