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在心海? 可以改變 洞察 共情 整合 以上都是很玄的話

1歲以後,孩子再無新鮮事。

3歲以後,孩子性格和氣質已經養成。

6歲以後,孩子與外界的互動模式已然固定。

你會想,對於孩子我像是錯過了“一個億”。

到了青春期,我們還能改變什麼呢?

可以改變

我不能說一切皆有可能。只是難度問題。

不但是孩子,就連“老古板”的你,也能改變。

每每聽到有媽媽自怨自艾:我數學成績差極了,兒子就是像我,數學學不好!

還有爸爸當着很多家長的面吐糟兒子:他就是粗心大意的很,這性格改不了了!

我十分同情地看向聽到這些話的他們的孩子。

天長日久,或許只需聽到一兩次,他們就會將這些對自己評價的話內化到心裏,成爲任何時候“退卻”和“逃跑”的理由。

給孩子貼標籤、下定義,是大忌。

歌德曾經寫過:像人們應該成爲的人那樣對待他們,你便能幫助他們成爲他們能夠成爲的人。

心理學家還發現,人的腦回路會隨着自己不斷有意識的思考和練習而改變,甚至能創造出更多的神經聯結。

這對於我們而言是多麼好的消息!

這不但能幫助十到二十五歲青春期的孩子,還能幫到我們成爲更好的自己。

帶着這個信念,我們就有可能進入青春期孩子的內在心海——我們發生了什麼、孩子發生什麼、我們和孩子發生了什麼。

洞察

走進孩子的內心,爲什麼要去管我們自己發生了什麼呢?

洞察不是應該觀察孩子的行爲,理解他的內在嗎?

不完全是這樣。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無論是瞭解哪個年齡段的孩子,我們首先都要先了解自己,只有瞭解自己當下的感受和情緒是怎樣的,才能不帶偏見和色彩的去看待孩子。

親子關係說到底還是一種人際關係,要想和人產生締結,必須知道我們自己是誰,需要什麼,溝通和交流的目的又是什麼。

這其實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反思。

過去的經驗已經讓我們形成了固定的人際交往模式,有人主動熱情,有人含蓄內斂,有人敢於付出和分享,有人卻謹慎保守。沒有對錯,都是過去的經驗再通過自己的理解創造出的自我保護的手段。

那是被自己過濾以後的對於世界詮釋。

“過濾”實則就是被自己思考過,琢磨過——事物一經思考就創造了一個腦回路,下一次,下下一次再遇到類似問題,你便不再思考,它們會自動給你提供相同的解決方法,幫你解決人際關係問題。

如果有人抨擊你,批評你,無論對錯,你是否第一時間就是反駁;

如果老闆拿着一份文件嚴肅地過來問你,這是你做的嗎?你是否第一時間要拉一個同事說,這是我們一起做的——推掉一半的責任。

所以,我們需要自我反思和自我洞察。

很多時候我們太急於讓孩子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所以一定會在語言和動作上“魯莽行事”。

改變自己腦回路,就在此時——自我意識和自我洞察。

集中注意力,去命名自己的情緒、思考呼之欲出的行爲是否能帶來你想要的結果。

在情緒和行爲之間,有意識地給自己留一個緩衝空間。

如此刻意地練習,促使大腦“再度生長”。

你也可以將這個方法告訴自己的孩子,你們一起成長。

共情

做到上一步,就可以進行下一步。

共情:就是看到和感知到他人內在心理生活的方式。

也就是說,你能與孩子的內在生活保持一致。

你可以通過他的語言和非語言(表情、動作)去想象他的內心深海是怎樣的。

就好比你靜音地看電視劇,你是有能力知道每個角色的情緒甚至是內心的。

現在你要把這個能力運用到孩子身上,站在他的視角想他所面臨的事情。

整合

有了自我洞察和共情的準備,我們就要進入最關鍵的環節——讓自己和孩子之間建立整合。

有的父母無法做到“共情”,他也就做不到“整合”。

原因是,他不接受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不同,不尊重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

沒有尊重和理解,就不會產生有效的溝通。

沒有一場談判只爲一方所獲益。即便有,也只是暫時的。

允許自己和孩子各自保持獨立性,但️又相互聯繫。

就像是一條船,在河間行駛,左岸是混亂——情緒失控;

右岸是刻板——毫無活力。

你得確保一個相對的平衡,讓關係和諧又生動。

青春的小船纔不至於顛覆或則擱淺。

整合之所以需要長期刻意訓練,是因爲它需要在實踐裏汲取經驗,它靈活、充滿活力、既要聯結你和孩子又要被你和孩子所適應。

但一旦找到“整合”的感覺,它又將變得穩定和舒適。

因爲,你們成功的創造了新的腦回路。

此後,你們不用思考和糾結,就能成功地締結,隨時隨地。

以上都是很玄的話

但是仔細體會,並去堅持️,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但是如果我們始終做不到呢?

我們還是不自覺地用以前的路數教養孩子,我們實在不知道這孩子每天在想什麼,我還是做了讓我後悔,破環我們之間關係的事……

整合的功能還包括接納。

是的。接納自己的不足和破環。

但也要爲我們過去的行爲負責,並向更整合的方向努力。

去盡力修復和孩子的關係。自我反思。


還記得走進孩子內心深海的方法步驟麼?

自我洞察和反思;與孩子共情;與孩子建立整合的關係。


你要相信,家庭是一個系統,只要一個變量在改變,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你的改變,會影響到你的孩子,你的丈夫乃至家庭裏每一位成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