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分享】破解(1)《雪国》里的人物


一、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生于大阪。

曾获日本政府文化勋章、法国政府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奖的日本作家。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及《睡美人》等。

据说《雪国》是作者历经13年于1947年定稿的作品,这正值日本战败后。


二、《雪国》里的故事分析

①故事简介

来自东京的岛村喜欢研究欧洲舞蹈。他坐拥祖产无所事事常出外旅行。

他第一次去雪国遇见了年轻貌美,会弹三弦琴的驹子。驹子对岛村一见生情,而岛村虽接受了驹子的爱却把自己当作游客而已。

岛村第二次特意去雪国见驹子,在火车上看见了年轻貌美的姑娘叶子在精心照料患病的男子行男。他很欣赏叶子的美并心生对她的爱,但却从来没有向叶子表示过。

岛村终于知道了叶子与驹子的关系,她们住在一起,行男是她们的三弦琴师傅之子。师傅生前有意叫驹子和行男订婚,但叶子却对行男心生爱慕之情。师傅死后,行男因病重被叶子照顾,而驹子为给行男治病当了艺妓。

岛村第三次来雪国,行男已死,岛村对驹子与叶子的变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就在他要离开雪国并答应带上叶子一起回东京时,雪国用来做电影院的茧房失火,在里面看电影的叶子从火中的二楼掉下死去。

作品最后表现的是作者川端康成想说的话:爱是徒劳的!


②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岛村与驹子

作者通过岛村之眼之心与盲人按摩女、叶子的对话慢慢解析艺伎驹子这个人。艺伎属于日本社会的底层。岛村与驹子在一起,既是看客,又互相置身其中。

岛村知道驹子爱自己,驹子在他跟前所表现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真实的。她毫不做作,娇憨可爱,不刻意隐瞒。驹子初见岛村就发现他与别人不一样,因为岛村是尊重她的,他起初是把她当做友情一般的人来交往的。在岛村眼里,驹子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驹子是个年龄、个性与能力都比较受欢迎的艺伎,她很忙,陪客的酒宴一场跟着一场,睡眠少的可怜。尽管如此,她还是要寻找机会去见岛村。岛村在她眼里,值得依赖又能得到温暖。可她大部分时候不得不在喝醉后找他,清醒时,她会有自卑,她知道自己的爱得很卑微,她努力地爱着岛村并醉心于此,可她也清醒地知道岛村是有家室的。

爱既折磨着驹子,又让她陶醉与无法掩饰,像烟花,也像昙花一现,还像银河里的流星。驹子明明知道这是徒劳的,在言语上也表达过无奈。可越是挣扎,便越有力量越珍惜,这就是驹子对待自己跟岛村的感情态度。

而在岛村眼里,他跟驹子是有着心理默契的。他很清楚自己与驹子的感情,就像寒夜里银河的星星倾斜而下将他全部覆盖与包围,这是一种美丽遥远而无法够到的冰冷。它也像驹子热情性格掩藏下的干净与冰凉。



岛村与叶子

叶子的亲人只有一个在雪国车站工作的弟弟,在去雪国的列车上,因叶子与站长的对话引起了岛村对叶子的兴趣。也许是因为直觉,岛村尽管看着叶子很殷勤周到地照顾着路上的病人(行男),可他凭叶子的举止仍视她为姑娘。

因手指的记忆,岛村其实是要去雪国见驹子的,可却在无意中用手指在玻璃上画道道时看见了映在窗里的叶子。叶子,面相美丽温柔又善良,照顾行男认真专注,富有母性光芒。即使行男死去,她依然为其天天扫墓。行男在精神上牢牢地绑架了她,他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

她低调且总在驹子的背后,说话声音优美,有睡前入浴,在浴池里唱歌的怪癖。岛村对她是欣赏的,且由于美丽而不得亲近而爱过她。可叶子有时犀利的目光像能穿透人的内心般会令岛村心虚。

她向岛村的请求里透露着对自己前途未卜的希望与试探,岛村同意帮助她却透露着无法帮到底的自责。驹子总向岛村强调着说叶子疯了,叶子被称为疯了应该是信仰的坍塌与被摧毁。

其实,叶子是活得很憋屈的。她被驹子窥探到心里的忧伤,因得不到行男的爱,而被驹子施舍她照顾行男,她被驹子同情可心又不甘,想得行男爱情却知道他会很快死去,她虽被驹子护着不用作艺伎。可是,她知道自己是驹子的负担。


报恩是日本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 在《菊与刀》作品中对日本二战败后的国民心理做了细致的研究调查与分析。

“报恩”义务是日本文化里特别强调的,它主要针对于父母。而师傅无疑是驹子与叶子如父母一样的人物。师傅死去,行男病重,照顾行男成为驹子与叶子自觉承担的义务。

驹子是极其护着叶子的,她俩分工明确,驹子抛头露面挣钱,她像一个家庭里的顶梁柱,具有着无畏勇敢的担当精神。即便她没有像师傅生前所期待的那样与行男结婚成家,但事实上她与叶子早就成了同盟者,她们一起照顾行男。驹子用透支青春,用歌舞、弹琴与为客人陪酒寻欢挣得微薄的收入,她扛起生活的重担,同时她又小心翼翼心怀感恩地寄居于他人处。

星星的耀眼只存在雪国的黑夜里,岛村在这里看到了答案,找到了人生对爱追求的虚无。他知道,驹子爱自己,叶子期待行男对她的爱情,而行男又指望驹子的爱都是徒劳。大家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做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情感与行动付出的过程本身才是生命绽放的意义吧!


③作者对历史的审视与思考

开往雪国的火车很孤单,列车上的岛村独自前行,他是揹着妻子去私会雪国里的艺伎驹子的。叶子因与站台喊话让他更深刻地记住了叶子,而叶子当时在悉心照料着病人行男。

作者川端康成对《雪国》悉心揣摩与打造历经13年,最后于1947年定稿。《雪国》从提笔到定稿包含了日本十几年的变化。创作时期包含了日本从准备战争到遭受原子弹爆炸宣告战败后延伸的一段时间。这个似乎跟《雪国》的描写也是暗合的。

作者像在作品里表达着他对战争的态度。行男病重与死亡如同日本战败的映射,所设置的人物带着作者深深的思考。

叶子对行男的死后祭拜既透露着作者个人对叶子留恋病人的无奈,也像日本国民祭奠靖国神社里的战犯般。战争与战败对日本到底意味着什么?川端康成对行男的描写显然给了我们答案。

叶子虽然看起来很善良,可是她对行男一直心怡驹子又是心怀嫉妒的。从这点来说,她的矛盾恰恰似一些日本国民对所发起的战争动机不清不楚一样。

在日本,效忠天皇是义不容辞的,他们只听命令不管结果。明治维新以来天皇与武士关系的变化来解剖了日本统治思想的演进,从而对效忠问题作出了回答。

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则是武士文化的象征。对所有日本人来说,天皇就是一切。所有的日本军人,也都是“皇军”,是天皇的部属,是神的选民。他们重视“忠、孝、耻”文化。效忠天皇,孝顺与报恩父母,做了坏事只要不被外人发现就不会产生羞耻之心。

《菊与刀》中所体现日本人的行为具有一种特别的自反对立性:尚礼而又黩武,祥和而激烈,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创新而固执。菊的柔美和刀的刚强共存于日本人对立的双重性格中。

在我看来,川端康成作品里描写的隐喻部分,来自战中与战败后日本国民对信仰的质疑,作品表现了人性的挣扎与矛盾,最后给出了虚无与徒劳的答案。


《雪国》里的驹子代表着想摆脱又无法挣脱外力束缚的人。作者也是欣赏驹子的,她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她不喜欢用酒麻醉自己,可迫于生存环境与周围人的裹挟,她又不得不得买醉寻欢。她要与当时的大家一起麻木是无奈的。驹子是代表着一部分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

作者视叶子为前线战士默默提供服务的那些人的代表,这类人是与像行男代表的武士道精神的军人一样效忠于天皇的,他们的信仰就是为存在的天皇服务。后来,战败,房子烧了,家园没了,叶子随火殉葬了。那火更像是原子弹在广岛与长崎的爆炸,这种强大的力量摧毁了人们的希望与信仰。

川端康成认为人类追求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在他的生活里,亲人一个个地离世让他过早体验到生离死别的痛苦,战争又让他看到了更多家庭亲人的分离,原子弹爆炸更令普通民众饱受摧残,还有战败后要受制于别国的干预而无法得真正自由。

至于作者的自杀也是看透了人生没有完美,所有的追求都是瞬间。他所描写的少许美好建立于雪国冰冷的大背景下令人格外感觉心寒。比如:文中提到的从雪国山峦摔死的人会死、雪国的绉丝令人惊艳但茧房却被烧,枫叶节后对昆虫与蜜蜂死去的描写都流露着一种悲观消极的暗示。

(注:插图选自日本版画家斋藤清作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