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篇】帮助我认识自己的《心经》—2


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正文】2—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①舍利子:在这里解释为自性。

②色:指可见物体。比如:人、山水、物品等。

③空:不是不存在,是用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

【译文】

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空的本质也是离不开表象的呈现,它们从来不是对立的。就像空是色的分解物,色是空的化合物。所以说,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的本来面目。如此透彻地认识、思考、领悟、判断,最后发现,这结论依然不变,物质现象的色与空本是等同的道理。


【个人感悟】

把舍利子比喻为自性更容易启发人。

请认真带着思考观看与想象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先说宇宙里无边无际多的行星,它们距离我们遥远到以光速计算,它们此刻显现在我们眼中的样子肯定不是此刻的样子,也许你所看见的行星已经离开原来的位置,而流星划过天空的光也是多少光年前的样子。

我们人的生命无法见证它们的开始与结束,就像让只能活一秋的虫子在预测一只鸟的寿命一样。

燃烧让物质留下了灰烬,死亡会留下尸骸,然后它们又进入到另一种状态,经微生物分解渐渐消失不见,世界上的物质如此循环,生生不息,永无了期。

我们把可以看得见的都称为色。肉眼看不见的称为空。不过,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到了更遥远的宇宙天体,人造卫星为我们实现了原来站在地球上看不到的异域风景,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又看到了许多微生物的存在。

现代科技只是为我们证明了存在于人思维里洞见的世界。由此,我们也能理解我们说的不存在只是片面的,通俗指肉眼看不见的情况。

很多物质常会以另一种变化形态存在,比如:雨、雪、霜、雾、冰,浪花、蒸气都是可见水,当它们蒸发融合在空中,我们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时的消失不见只代表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其实它是存在于空中。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本来就是一体,不能分割。

而受想行识,是客观外物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官触碰后,通过意识形态的加工,在见闻觉知基础上综合反映出的认识。“领受—受、想象—想、思维—行、辨别与判断—识”的心理活动也都因心而有。这样也能启发学习能力,学习如果能集中运用以上的“受想行识”参与,就是入心的,这会让理解与认识效果更快更好。

因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无。这个心说的也是思想或意识附着的神识。比如,有的人执着于美衣豪车,那他们就会去想去关注这些。有些人的注意力被其他事分神,就有可能对当下事心不在焉。当我们不太理会一些事时,就会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同样,关注点如果不在吃上,就会食不知味。这样解释也是让我们从深度思考去理解色与空的关系,强调舍利子为自性,认识了自性,会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色与空的关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