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美味之最:稀爛的肉、極肥的鴨、鮮嫩的燕窩海蔘雜燴

《儒林外史》中,作者寫到的各地美食不少,特別是雞鴨魚肉這樣的葷菜,書中處處可見。

下面,就我的印象,盤點其中的幾樣“美味之最”。

1、稀爛的豬肉

《儒林外史》中,不少人愛喫肉,而且愛喫肥肉。

其中最典型的是馬二先生。有次,蘧公孫請他到家喫飯,擺出來的是“一碗燉鴨,一碗煮雞,一尾魚,一大碗煨的稀爛的豬肉”。

馬二先生也不客氣,說“這魚且不必動,倒是肉好”,於是開喫,“當下吃了四碗飯,將一大碗爛肉喫得乾乾淨淨。裏面聽見,又添出一碗來;連湯都喫完了。”

《儒林外史》那麼多人物,作者很少寫到人的身高,但馬二先生是例外,一亮相,書中就說他“身長八尺,形容甚偉”,所以他“食量頗高”,最愛喫肉,而且好像總喫不飽。

遊西湖時,馬二先生一路不看景,只看兩樣,一是女人,二是美食。在他眼裏,滿處是透肥的羊肉、滾熱的蹄子、鍋裏煮着餛飩、蒸籠上蒸着極大的饅頭……

扯遠了,說回稀爛的豬肉。

嚴監生有次背後批評哥哥嚴貢生不知勤儉持家,說他家老是喫豬肉,“過不得三天,一買就是五斤,還要白煮的稀爛”。

這幾個細節說明,那時人的口味,豬肉要煮或煨到稀爛纔好喫。

豬肉爛了好喫,自古如此,蘇東坡著名的《豬肉頌》說:“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據稱,這就是如今東坡肉做法的來源。

2.極肥的鴨肉

要說《儒林外史》的頂級美食,鴨絕對榜上有名。

作者筆下,從北到南,不管是周進所在的山東汶上,還是范進曾到的廣東高要,飯桌上都有鴨肉出現。至於江浙一帶,像杭州、南京,鴨肉上席那就更多了。

不說別的,只鴨的做法,書中就出現很多,像蘧公孫家招待馬二先生有“燉鴨”,馬二先生在西湖邊見酒店櫃檯裏有“糟鴨”,潘三請匡超人在酒店喫的有“整鴨膾”,諸葛天申請蕭金鉉、季恬逸喫飯有“板鴨”,莊濯江送給杜少卿過節的東西里有“燒鴨”,杜少卿在天長家中請客“煨的有七斤重的老鴨”……

大家都知道,南京人愛喫鴨,特別是南京鹽水鴨大名鼎鼎。也許是因爲吳敬梓在南京生活多年吧,所以他纔在《儒林外史》中這麼愛寫喫鴨。

說起南京鹽水鴨,我也特別愛喫,覺得鹹鹹的、嫩嫩的,嚼來滿口鮮香。

另外,《儒林外史》寫那時的人們喫肉,特別是喫鴨時,講究肉要肥。

景蘭江、趙雪齋、匡超人等“名士”西湖雅會,到市場上備買美食,胡三公子“恐怕鴨子不肥,拔下耳挖來戳戳脯子上肉厚,方纔叫景蘭江講價錢買了”。

馬二先生遊西湖,看到店裏“掛着透肥的羊肉”;頗有勢力的潘三爺下館子,飯店“屁滾尿流,鴨和肉都撿上好的極肥的切來”;虞華軒戲弄肚飢的成老爹,故意當着他的面“大肥肉塊、鴨子、腳魚,夾着往嘴裏送”……

看來,極肥的肉,特別是肥鴨肉,是那時人們的摯愛。

3、鮮美的燕窩海蔘

《儒林外史》中多次出現燕窩、海蔘等現在看來較珍貴的美食。

在廣東高要,湯奉請范進、張靜齋喫飯,席間有個細節是范進“在燕窩碗裏揀了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裏”。

馬二先生遊杭州,見布政司房裏的人請客,“那熱湯湯的燕窩、海蔘,一碗碗在跟前捧過去”,他“又羨慕了一番”。

潘三請匡超人喫飯,上的大餐裏有“一賣海蔘雜膾”,而且,店裏爲巴結他,專門“加味用作料”。

相較於雞鴨魚肉,海蔘、燕窩在書中出現次數要少。上面提到的三次,有個特點是,請客者非官即吏——湯奉是知縣,馬二先生看到的請客人是布政司房裏的,潘三則是在衙門爲吏撈黑錢的。

這說明,即便是在那時,燕窩、海蔘也是比普通雞鴨魚肉要珍貴的喫食了,不是一般家庭能喫得起。

相較於《紅樓夢》飲食的精細美妙,《儒林外史》的飲食要粗簡俗氣;相較於《水滸傳》飲食“牛肉只管切來”的一派豪氣,《儒林外史》飲食的“一碗燉鴨一碗煮雞”又顯得瑣碎小氣。

這可能正是科舉制度下的那羣讀書人,不同於大觀園中的公子小姐,更不同於梁山泊裏的英雄好漢的一種具體而微的表現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