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力的价值回归——《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阅读要义之四

陶行知先生提出并终身践行生活教育,他坚持要培养有生活力的公民。从名称上可以看出“生活力”紧依“生活教育”那生活之名从何而来?在陶行知的成长中,最初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王阳明,有“心”而到“知”,再到“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实现链。

生活就是一个个鲜活生命所在的“生命场”。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行”的觉知,或者又可以问,如何以无所不在的“行”,完成对生命的成全?即心学的最高目标:实现崇高道德,做一代圣人。

陶行知信服于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其核心就在于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以“做”为途径实现生命的成长,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唯一且不可复制的,“生活力”慢慢成为陶行知思想的一个关键词。

陶行知对生活力做了具体细分,从5个方面去概括,概括出70种生活力,甚至说重要的总在3000种以上,几乎包括了各种能力。这个“生活力”正是指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学校在如何培养学生生活的问题上,方法论上是“教学做合一”,实践论上叫“社会及生活”,既是培养生活力的出发点,也是必然的归宿地。

杜威和陶行知之间的教育,至少有三点无法弥合的巨大差异,首先是教育背景的差异。其次是杜、陶二人的现实出发点不同。第三是对象和领域有别,陶行知的教育哲学形成了鲜明特点,即只认座“做”不认“人”,只凭“实践”不论“空谈”,只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