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钱学森难题---说大师谁是大师

2.5.7钱学森难题---说大师谁是大师


八角捋须道:“不过总得来说,在清末民国时候的中国社会,精英阶层和底层人民是划分得非常开的。虽然知识界也出现了不少强人,但就发动广大人民的总体潜力而言,是做得很差的。”


“正如当时比较‘土气’的赛珍珠所宣称的那样:‘这一点似为中国知识分子之不能把握者,即他们应以其大多数平民的(为)夸耀,大多数的平民才是中国的生力、中国的光荣。’”


小武点头道:“赛珍珠说的有理,我也感觉到那时的大师们,或者资格还不够的学者、大学生、知识分子们,以及官僚们,形成了一个圈子。尽管这个圈子很大,但是跟全中国的人数相比,还是很小的。”


八角微笑道:“赛珍珠的这句话已经非常含蓄了,而她的另一句话说得更露骨:‘中国平民与知识阶级间的鸿沟太可怕了,已成为互不相通的深渊’。好在如今的教育普及度大大超过那个时候,上下之间形成合力,知识群体的力量才越发强大。”


小武连连点头,道:“比如新中国能够在1964年研发出原子弹,那真的是举全国之力所为。所有相关的一流人才、二三流人才和准人才全都奋起努力,军人们、工人们也都尽力无私地奉献。全靠群策群力,方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达成美妙的结果。”


八角笑道:“说起原子弹爆炸试验,我倒是又想起了马一浮。当时他闻讯之后彻夜难眠,觉得从此‘国似泰山安’,于是连做了好几首诗。我还记得其中一首:


立见虚空碎,能消倏忽谋。

神工同铸鼎,小智失藏舟。

一勺沧溟竭,须弥芥子收。

机轮随处转,早晚灭蚩尤!”


小武皱眉道:“说起原子弹爆炸试验,我倒是想起了钱学森。他是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我记得他在逝世前最后几年,曾经公开问过国家领导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政府去思考。”


“‘为什么如今的中国,产生不了大师了?’---这就是‘钱学森难题’。按说如今各大学的人力、财力、物力,远远强于民国时候;然而新产生出来的‘大师’,跟民国时候相比,几乎凤毛麟角。”


图表 19钱学森难题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捋须笑道:“‘钱学森难题’确实很难答得出,完全可以跟‘李约瑟难题’相媲美,基本上轻易不会有答案。”


小武央求道:“但是你对此有何看法?能否多少给我一些头绪?我真想弄明白,以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应当如何进行,有什么是必须要注意的?”


八角呵呵微笑道:“那你不如先去弄清楚,在钱学森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大师?”


小武兴奋道:“你是说,让我直接去问钱学森?”


八角摇头笑道:“不必了。1999年9月,在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授大会上,钱学森代表全体两弹一星的元勋们致答谢辞,其中特别感谢了三位先贤大师,分别是俞大维、吴大猷、翁文灏。”


说着,八角大袖一挥,从袖筒中飞出了几张白纸,自空中飘飘摇摇而下。小武连忙上前接住,一看第一张,正是介绍三位先驱大师的列表。


图表 20两弹一星的先驱大师列表


八角继续侃侃而谈道:“当时钱学森第一位感谢的就是俞大维先生:‘例如在场的受奖人任新民、屠守锷、姚桐斌、孙家栋黄纬禄(两弹一星的元勋),以及未受奖的火箭专家徐兰如沈正功谢光选等人,均曾在俞大维领导下的兵工厂及相关的研究机构打下了坚实的兵器设计与制造本领……’”。


小武诧异道:“原来这许多两弹一星的元勋,都是从军方兵工系中选出的人才、有些还是公派留洋的?”


八角点了点头道:“在日本刚刚投降不久,鉴于美国使用的原子弹显示了无与伦比的终结战争能力,民国军方也立即展开了深入探讨,想弄清楚中国是否也能研制原子弹。当时军方的两位领导---陈诚和俞大维,为此专门接见了三位科学家代表---吴大猷、曾招抡、华罗庚,进行了专项研讨。”


图表 21核计划研讨专家代表列表


小武看了看另外一张表格,笑道:“原来华罗庚、曾昭抡同俞大维都是老熟人,军方派俞大维去主持研讨会,算是派对人了。估计陈诚虽是黄埔系军人之首,但是不太懂军事基础科技,也就只能听俞大维的。”


八角点头笑道:“正是。不过当时专家研讨的结论是:抗战结束时的中国毫无核武器基础,只能先由培育人才着手,为将来做些准备。”


“于是陈诚和俞大维二人拍板:政府出资聘请吴大猷、曾昭抡及华罗庚这三位专家先行策划,并接洽美国核子能机构,然后率领首批金种子选手王瑞𬳽(化学)、唐敖庆(化学)、孙本旺(数学)、李政道(物理)、朱光亚(物理)于1946年赴美学习。”


小武讶异道:“我先前只知道俞大维是个学霸,而且擅长兵工武器,但没想到他在中国核武器研制计划上起到了这么重要的作用!”


八角微笑道:“俞大维为国竭忠尽智,这是没话说的。关键是他的人品也很好,所以虽然不是黄埔系出身,也不是贵名党员,却依然能在军方干得风生水起,无人不信赖他的意见。”


小武目射奇光,道:“你说他不是贵民党员?这怎么可能?那他又如何在政界、军界待下去,还不断升官?后来还出任了国防部长?”


八角点了点头,捋须道:“的确如此。到他80多岁的时候,台湾有些贵民党大佬突然想起来:俞大维还不是党员,于是要介绍他入党。俞大维却回答说,自己已经老了、学不了吹鼓,然后突然皈依佛门出家了,法名净维。”


小武张大了口,道:“居然还有这种事情!”


八角看了看小武,笑道:“你不大了解俞大维的人品,是吧?他不但自己品德高尚,而且从兵工系里陆续提拔了相当多的人才,有些还送去美国培训---这些人也大都人品卓越,学成之后归国效力,成为了‘两弹一星’工程的巨大中坚力量。”


小武点了点头,道:“我是有点奇怪。你说新中国的专家们品德好我完全相信,但是俞大维在旧社会里出身起点就很高,又通晓旧中国的人情世故,在世俗中混的如鱼得水,又怎可能出淤泥而不染呢?”


八角微微一笑,道:“好吧,给你说个故事。当年,俞大维从德国留学归来以后刚入职场,接到的首件工作任务,就是代表兵工署去德国克虏伯工厂采购12门火炮。双方接洽之时,德国人老老实实地落实细节、保证履行订单,并且询问他的个人账户,以便依照旧规、将巨额佣金回扣划拨给他,然而他却不要。”


小武讶道:“巨额佣金回扣?是多少?五个点?”


八角笑道:“按规矩,佣金回扣是军火订单的25%,支付给采购方执行人。”


小武震惊了,哗地大声嚷道:“订单的1/4,这么大的数字!跨国的军火贸易一向都有这样的潜规则吗?”


八角捋须微笑道:“无论是古今中外,跨国军火采购一贯是肥得流油的买卖---只不过政治力量不强的人干不了这事。德国军火商惯常出售大炮,按行规办、倒也驾轻就熟,公私兼顾、绝无后患。”


“倒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俞大维,骤然担任了中方军火采购总代表,预先也从没人跟他解说过这些潜规则。如今他突然知道了这些猫腻,一边跟德国人谈笑风生,假装一切正常,其实心中却翻起了滔天巨浪!”


小武连连点头,思索道:“可不是吗?对一个在政界、军界前途无量的小伙子来说,这可真是一个考验!他会怎么办?是吞下这笔钱?还是向总部揭发其中猫腻,以换得自己仕途的升迁?我猜是后者。”


八角笑了,摇头道:“你猜不到的。俞大维顺利完成了在德国的任务,然后就回到国内,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军工署上司和同僚们看不出他有任何奇怪的地方,心里就一直在犯嘀咕:


‘这小子肯定拿德国人钱了。他不可能不拿吧,除非他是圣人。但他又是个新人,突然被委以重任,不会不懂规矩吧?怎么过了这么久了,也不见他跟上司和同事们表示表示?难道想一个人吃独食?还是掩耳盗铃,以为我们不知道他拿了回扣?’”


小武也笑了,道:“哈佛的博士,智商不可能这么低吧?而且出身于富贵之家,俞大维哪能不懂旧中国的社会风气和人情?”


八角微笑道:“直到第二年,德国人依约将大炮运来中国交付,在兵工署库房进行交割验收的时候,大家这才大吃一惊---因为他们赫然发现、德国人送来的火炮是15门,而不是订单上所写的12门!”


小武恍然大悟,激动道:“原来俞大维将那些巨额佣金又换了3门火炮!这样做事才真的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啊!”


八角笑道:“这个事情连他的上司也很佩服,所以后来一力保举、推荐他升官。并且连德国火炮厂那里与他接洽共事的军火人(多半是退役军人),也非常欣赏他为国尽忠的态度,成为了俞大维的好朋友。”


“德国朋友曾经诚恳地说:我知道你想要提升中国军队的实力,但光靠学习这些兵器的说明书是不够的。我还有些朋友是退役军官,等你下次来我可以专门去找几个人给你讲课---他们以前负责的都是不同兵种,也擅长不同武器与不同战术的配合。你都学会了,然后才能明白在现代战争中、怎样才能把这些武器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小武恍然大悟,激动道:“怪不得你前面说过,俞大维在德国多待了两年,用德文记了40多本笔记啊!如此,他才真正学到了德国军事的精髓。不然的话,他也就只是个德械枪炮的搬运工!”


八角捋须点头道:“不错,俞大维以一个文人兼数学家之身,一直做到军方的顶层(国防部长),并且无人不服,自有他的超人魅力,其卓越的能力和品德自然无话可说。不过受限于旧中国的社会人情现实,他与生俱来的性格也不喜欢得罪人,故此很多事情也就无法去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