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產品的一些瞎想 產品是在做什麼? 如何發現需求? MVP 反饋 表達和自嗨 產品經理的特質 最後

在有知有行,我有多個身份。

我是一個半吊子產品經理,因爲我經常對大家的產品指手畫腳;我是一個高產(zhi)量的內容創作者,說白了就是寫稿的;我還是一個投資研究員,和我的夥伴們一起將我們的投資理念落地爲策略。

在這三個角色裏,投資研究,是在解構這個世界,試圖去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做產品和寫文字就不太一樣,它們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去創造出這個世界上本沒有的東西。

當然,它們也有很多不同。

寫文字,更多是在傳遞信息和感受。這些信息和感受被讀者接收後,能在他的腦海中引發共鳴,或者留下一些東西。

做產品,就特別像在建造一個新的東西出來。這個東西是這個世界上原來並沒有的,但人們會因爲這個產品生活得更方便、更美好一些。

在介紹自己的時候,我經常說我是一個產品經理。但其實,我沒有畫過一張產品原型圖,甚至都沒有用過 Sketch、Figma,紙上隨便畫的圖倒是有一些。

但我確實也做了一些產品,並且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對產品的思考。這周我對這些經歷和思考做了一番梳理,今天就來瞎聊一下。

產品是在做什麼?

如果說產品是在創造一個這個世界上本沒有的東西的話,這個創造的來源是什麼?

肯定是客戶需求。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來源於產品經理的大腦。

一個產品誕生的過程,就是產品經理把自己的腦海中各種天馬行空的要素重新組合,然後拿到現實世界中去碰撞,去測試,去看看自己臆想出來的東西究竟有沒有人真的會用的過程。

這個世界上的東西已經夠多了,我們做產品一定是希望能解決用戶的需求。怎麼發現這些需求呢?

如何發現需求?

我總結了三種方式:

1)自己特別需要但市場上沒有;

2)觀察現實生活中用戶的痛點,結合自己的能力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

3)根據自己的認知、結合行業以及其它情況,創造組合新需求。

還記着前面說的嗎?產品經理在腦海中組裝這些需求,拿到現實世界來檢驗。不用我說你也知道,這三種方式的難度隨着 1 - 3 指數級提高,失敗的概率也指數級提升。

做自己特別需要但市場上沒有的功能,相對來說最簡單。因爲這是「我」的需求,它是真實的,本來就來自於現實世界,自然成功率高。如果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做到自己足夠爽,大概率這個地球上也有其它人喜歡你的產品。大成、小成,就是產品和需求本身的命了。

舉個例子,且慢小賬本的原型是我在 2012 年自己寫的一個程序(我現在依然在用),這個需求很簡單,我需要把我各個不同賬戶的錢彙總起來,計算一下總體的收益率,統計一下年化情況。因爲這個需求沒有任何其它產品能滿足,我不得已自己做了一個。

大概率,這個世界上也有其它人有同樣的需求。後來且慢小賬本也證明了確實是這樣。

再說觀察現實生活中用戶的痛點。

2007 年,我們創業做財幫子,就屬於這個類別。當時是我觀察到爸媽用 Excel 來記賬,手動填入基金淨值,來更新記錄基金資產。我看到了這個需求,覺得可以用互聯網的方式來自動抓取淨值並更新,還能讓大家在網上討論起來,於是產生了財幫子。

後來在且慢做長贏的跟投模式,也是如此。

當時已經有很多用戶跟着 E大的公衆號來做買賣操作,我們覺得可以用跟投的方式來讓用戶更方便的「跟車」。另外,當時很多用戶爲了補足之前沒有買到的份數,還需要自己記錄價格,每天盯盤,以免錯過。我們用「補倉助手」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節省了大家的時間。

現在,跟投模式已經變成了基金行業的標配。

無論是財幫子還是長贏,這些產品的源需求都來源於真實世界,我們將他們和我們腦海中的其它要素相組合、裁剪、落地。

最後一種,是憑藉着對行業的認知和理解,組合各種要素,創造需求。當然,這裏沒有絕對的界限,創造的前提也一定是觀察到了用戶的一些痛點。

這是最難的,因爲大部分的要素來自於產品經理的腦海,不來自於現實世界,這個組合並沒有被驗證過。在這個過程中,認知、推演能力就非常重要,當然,MVP 以及快速反饋也很重要。

MVP

MVP 的意思是 Minimum Viable Product,簡單說就是最糙能用的產品。

爲什麼要做 MVP?爲什麼不能做的更精美一些、準備的再好一些再來面對用戶呢?

因爲,我們臆想出來的東西,大概率是錯的。

雖然很殘酷,但就是這樣。這個世界上聰明人那麼多,大部分需求早已被滿足了,你腦海中的想象,絕大部分都可能只是自嗨。

既然大部分的嘗試都會失敗,爲什麼不快點兒失敗?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獲得反饋,也會提升我們的認知,這讓我們在下一次「發現需求」的時候,成功率會高一些。

反饋

把產品經理拉回到現實世界的,是用戶的反饋。

我們自己就是用戶。我的第一篇週報就寫下過「Eat your own dog food」這個詞,這不只是指投資策略,也包括你做的產品。如果你自己都不用自己做的產品,又爲什麼能指望着用戶來用呢?另外,用的過程中,你一定會感覺到腦海中想象和現實世界碰撞後的問題,自己的感覺,總是真實而強烈的。

其它用戶的聲音當然更加重要,你需要從這些反饋中判斷腦海中的臆想存在的問題,找到改進點,然後快速地迭代。

相比用戶的聲音,更誠實的是他的身體。這是上週週報後面一個用戶的留言,首先我特別感謝他,但我想說的,並不是他對我們的愛。

而是,這纔是真實的用戶。顯然,我們的產品還遠遠沒有真的做到了滿足用戶需求,讓用戶喜愛的程度。

表達和自嗨

我經常在團隊中說「做產品是一種表達」,但這句話可能太具有誤導性了。

產品是一種表達,是指產品經理用它來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獨特的看法。

比如,通過我的產品,我想表達用戶不需要那麼多的投資產品,我想表達根據排行榜只會讓用戶買到錯的基金,我想表達 UGC(用戶產生內容)對於投資這件事兒不太成立,我想表達頻繁看盤會損害投資者的收益,我想表達我喜歡一個簡單但堅實的世界,我想表達慢慢來會比較快,我想表達一個好的產品背後應該可以讓人感受到靈魂……

這些表達會變成產品的功能和風格。

但產品是給人用的,你需要把你對世界獨特的看法,用大家能看懂的方式講出來。

這種表達不是孤芳自賞,不是顧影自憐,不是自己感動自己,那是自嗨。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的話,我認爲產品是用別人能看懂的方式,告訴你我對世界的看法

產品經理的特質

最近分別和很多朋友都聊到了一個好的產品經理的特質,我可能會選下面幾個詞。

好奇心:

就像上面所說,產品經理把自己腦海中的各種天馬行空的要素重新組合。那你得先看過足夠多的好東西。

我們看到的一個產品的背後,是這個產品經理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聽過的歌,用過的產品,經歷過的苦難,思考過的人生。

去看足夠多的好東西,這事兒沒法強迫自己,需要的是對世界的好奇心。

跨學科:

創新通常來自於各個學科的交叉地帶,來自於模糊地帶。

蘋果的背後,是站在科技和人文十字路口的喬布斯,這個評價太過準確。沒有年輕時對字體的摯愛,沒有在東方修習佛法的經歷,沒有被驅逐出蘋果在皮克斯的蛻變,蘋果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還記着微信 7.0 的開屏圖嗎?一朵藍天下盛開的格桑花,背景文字是王陽明的「因你看見,所以存在」,音樂是 Leonard Cohen 的《In my secret life》,你讀懂了嗎?

情緒敏銳又穩定:

這條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但又不是。

如果你沒有敏銳的情緒,你可能根本感受不到那些微妙的用戶感受,就很難做出讓他們共鳴的產品。

但你又需要情緒穩定,因爲產品創新是個九敗一勝的過程,你會被老闆、團隊、用戶指責、質疑,你需要在失敗的時候勇於接鍋,還能頂住壓力帶着團隊往前走,穿越黑暗隧道。

最後

前兩年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一方面,我覺得這句話很具誤導性,產品經理和投資很像,是一個看似門檻低,但其實要求很高的職業。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真的都是產品經理,因爲我們都在創造、都在表達、都在爲別人創造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定會有一些普世的東西藏在背後。

以上這些文字,只是從來沒有紮實做過產品工作的,一個野生的、自稱產品經理的一些瞎想,它很可能根本不對。但我希望能提供一些啓發,引起你的思考。如果有,歡迎你通過留言告訴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