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精髓是保持觉察,用行动来检验知识,最终促进认识深度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要点之一,如果问到底是知道重要还是行动重要,你觉得如何回答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有必要讨论一番,你可以把这个回答抛给周围家人或朋友,一起讨论才有意义,而不是自己给个答案。

我把这个话题说给爱人后,就有过一番讨论。人家给我答案是:知道比行动更重要,理由是知道都不知道,谈何行动呢。

我反驳说,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可以抽烟者屡禁不止,都知道好好学习可是知道做不到,我知道马上忙乎去可就是磨蹭不干活,这样说来知道不如行动重要。

最后的讨论没有定论,但是讨论过程很有意义。

事实上,涉及价值判断的话题或者问题,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谁能给出真理定论反倒是不正常的。比如好人坏人的价值判断,这个都是主观的。

最后问我看法是什么,我当然回答都重要,这个是没有办法的答案。

具体到个人,要看实际情况,或者知道更加重要,或者行动更加重要,或者某个阶段重要性变为不同。

举个例子说明。

早上开车上班,这个时段堵车非常厉害,选择了一条路去单位。走到一条三岔路口时候,面临选择,可以走大路,也可以顺势右拐走小路。

一念之间就选择小路拐弯,感觉下一个路口更好走。结果,到了下一个路口,整个路口都堵满车子,想转过去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这时候,才再次“知道”开车还是走大路更靠谱,不能眼前诱惑选择小路。

这似乎证明知道要比行动更重要,否则南辕北辙做无用功。

但是仔细再想,这个知道并不特殊,不过是行动之后的反思,没有行动就没有这个所谓知道。换句话说,正是实践出真知。

从这个角度说,也说明行动的重要意义。

知行合一的含义,更多是指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彼此,不可以割裂开来,好比一张脸,不能把眼睛与鼻子分开。

一般而言,认知是基础,包括感觉和知觉,这是认识世界的武器,也是保证正常生活所必须。但是人生大道理,别人的指点与忠告,需要自己去实践和体验,不是听到就会的,这也是王阳明所谓“人需要事上磨”的意思。

用行为主义解释,就是不断的去行动,进行试错,最后发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当最后发现恰当方式方法这一刻,就是常说的顿悟,这就从行为主义走向了认知理论。

试错和顿悟,组成我们认知和体验这个世界的最佳途径,类似理论和实践关系,“实践——理论——再实践”。

事实上,我们感受最深刻的道理,莫不是自己实践得出的体会,那些知识和道理,我们自身经历后,才有切切实实感受,由此伟人才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调查就是行动。

看似每天都在行动,却有主动和被动区分,只有意识到主动行动,用行动检验获得的知识,这才是行为主义精髓,也才能促进认识的深度与高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