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慣,這種做法起於何時

除夕這天,人們除了要守歲,喫年夜飯,家家戶戶都不忘貼春聯。大紅的春聯貼在門兩側,喜慶又吉祥。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貼春聯的習俗呢?

春聯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來。桃符起源很早,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可見,最初的桃符是用來驅除鬼怪的。

傳說,古代有種兇殘無比的怪獸,爲害甚烈,無人能降住它。後來,有兩位居住在山林中的專門整治妖魔鬼怪的神仙,用桃枝降服了這頭怪獸。於是,民間相傳,只要門上懸掛桃枝,上面刻上兩位神仙的名字,任何妖魔鬼怪都不敢上前。這種桃枝就被人們稱爲“桃符”,也就是所謂的鎮鬼靈符。後來,人們便延續了這種風俗。

桃符開始演變成春聯,源起於五代十國時期。據史書記載,後蜀主孟昶曾經令學士張遜在桃木板上題詞。張遜寫完後,蜀主一看,不對仗,便提筆寫道:“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聯”。但是此時,文獻裏並沒有出現“春聯”的字樣,人們依然稱之爲桃符。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都保留着掛桃符的習俗。宋王安石詩云:“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足見新年懸掛桃符,已經風行。

隨着紙張的出現,人們便將厚重的桃木板換成了輕便的紅紙張。

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以“春聯”的身份亮相。《簪雲樓雜話》記載說,明太祖朱元璋規定,不論公卿士庶,大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而且皇帝會親自審查。於是,大街小巷的門庭上貼滿了畫有各樣花色的春聯。據傳,朱元璋出城審查時,發現一戶屠夫家沒有貼春聯,便提筆在門前寫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對句。百姓看了,都覺得這春聯題得恰到好處,又對仗工整。後來,春聯也就成了年俗文化中的獨特文學樣式。

春聯又被稱作“對聯”,在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春聯文化日臻成熟。如今,對聯已經不僅僅是春節的賀詞,更是傳統文化的象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