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寒食節”爲什麼不允許生火做飯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公子重耳爲逃避晉獻公寵妃儷姬的迫害,流亡異鄉。顛沛流離之中,食不果腹是常有的事。據說有一天,幾天沒喫飯的重耳餓昏了過去。追隨他的臣子們也餓得東倒西歪,重耳這一昏,他們更像無頭蒼蠅一般,亂作一團。

隨臣中,始終伴隨左右的介子推看着昏迷的重耳,狠了狠心,走到小樹林裏。他撩起衣襟,割下了大腿上的一塊肉,忍着劇痛,把肉煮熟了餵給重耳喫。有了充飢的食物,公子重耳總算撿回了一條命。

流亡19年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返晉國,登上了國君的寶座。這就是晉文公。爲了感謝那些當年與他患難與共的臣子們,晉文公給狐偃等人加官進爵,並且賞賜大量財物,唯獨冷落了介子推。介子推心想:貴人多忘事,可與之同苦,不能共享富貴啊。於是,他什麼也沒說,便回鄉去了。

晉文公聽說介子推走了,十分懊悔,因爲他連恩人都給忘記了!醒悟過來的晉文公趕緊派人去請介子推回朝,然而接連派出的幾批人,都沒能請回介子推。晉文公不甘心,便親自到介子推家請罪。到了介子推家,只見門以上鎖,使內空無一人。詢問鄰人,才知道介子推早已帶着老母隱居綿山了。

晉文公想:介子推這是心裏有怨氣,不想見我啊。我一定得把他找回來,重謝他的救命之恩。想到這,晉文公便帶人來到綿山,命官兵搜山尋找恩人。但是,官兵搜遍了全山,也沒見介子推的影子。這時有人獻策說:“山中除此路之外別無下山之途,我們不如放火燒山,介子推那麼孝順,就算他不願出山,也肯定不忍老母受苦,必會從此路下山來。”晉文公一聽,好主意,便下令放火燒山。大火點燃,整個綿山成了一片焦土。等在路口的晉文公一行,直到大火熄滅,也沒見有人從山中出來。晉文公下令進山再找,終於有人在一棵大樹下發現了已被燒焦的介子推。死前,他還揹着自己的老母親。

看着被燒焦的屍體,晉文公懊悔不已。爲了紀念介子推,他下令改綿山爲介山。並規定,放火燒山這一天,舉國上下禁火默哀,全民只能喫寒食。此後每年的這個時候,晉文公都來介山祭奠介子推。寒食節由此而來,民間也就流傳下來寒食節喫寒食、忌菸火的習俗。

寒食節在清明前後,人們很容易混淆兩個節日的日期,後來,寒食節漸漸與清明節合併在了一天,寒食節的習俗也就移到了清明節上。寒食節漸漸被人們淡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