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乡村教师驴得水

驴得水死了,它变成了桌上一盘盘的肉。

让它成为老师的校长不忍心吃它,但裴老师和周老师都吃了。他们吃得很香,裴老师一边吃肉还一边向特派员敬酒。



这部电影的主角应该是“驴得水”,但有它的镜头却极少。可能是因为它被“吕得水”冒名顶替了,更可能是因为人更加重要。所以哪怕它勤恳诚实,而且为乡村教育切实作出了贡献。但作为一头拉水的驴,只能被当作片名而不能成为主角。

故事要从大力校长用它冒领老师工资说起。从根子上讲,校长也是为了办教育。虽然把驴化名成“吕得水”冒充人的做法不对,但也是情有可原。这都是因为经费不足,比如养驴的钱,设立奖学金的钱,给自己修眼镜的开销等等。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当然不算什么大错。民国那时候大家都这么干。更重要的是,校长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实现“有教无类”的理想,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摆脱愚昧无知的命运。

可让他措不及防的是,教育部竟派人来视察他的学校,而且要重点考察这位吕得水老师。

万般无奈,在校长喊起了口号,众老师响应号召,急中生智找来一个不认字的铜匠来冒充吕得水----这位从伦敦留学回来的英语老师。

为此,周老师贡献了自己的衣服,女老师贡献了自己的身体,裴老师贡献了自己的爱情。但这些奉献都是值得的。为了保住学校,为了贫困地区的教育,为了中国的未来,这些牺牲很伟大。



特派员来了,他很认真。他不光要看到吕老师,还要听吕老师讲课。这使得老师们几近崩溃,但为了理想,他们最终坚持住了。大字不认的铜匠骗过了英国回来的特派员,这倒不是因为老师突击授课效果显著,也不是因为铜匠天生奇才,而是因为特派员也是谎报学历混上来的,更因为教育部来考察吕老师是另有企图。

教育部想得到一名美国慈善家的专项捐款,需要找到一位致力于在贫困地区教学的优秀教师。而特派员认定此人就是大字不认,冒充吕得水的铜匠。

虽然冒充是错的,但目的是好的,而且结果也不错。

这次冒名顶替换来了每个月三万元的补贴,这笔钱用在了学校身上,用在了作出奉献的老师们身上。学校焕然一新,学生的数量也增加了。教室里摆上了崭新的桌椅,是鲜艳的红色;女老师买来布料做校服,也是红色的;老师们还买了留声机,貂皮大衣......连那个铜匠也不是一无所获,他得到了一套中山装,还得到了久违的温存,在青草地上为女老师唱起了歌。



不过慈善家也不放心,他要来学校亲眼见见这位献身教育的乡村教师。这正是因为他的来访,导致了驴得水的死亡。

事发突然,但有了上一次的成功经验,老师们决定继续忽悠美国人。不过他们毕竟是有知识的人,知道铜匠的英语是不可能蒙住美国人的,所以制定的策略是绝对不能让铜匠出现。

可铜匠还是来了,而且一同来的还有发现他和女老师一夜情的老婆。

这次,老师们不得不奉献出了更多。

女老师第一个作出了牺牲,她承认了与铜匠的私情,承受了悍妇的殴打,而且为了让铜匠离开,还不得不辱骂铜匠,承担着良心的谴责。

然后,裴老师奉献了自己的善良,彻底转变成了市侩小人;周老师奉献了自己的耿直与不妥协,他献出了自己的膝盖,变得懦弱而且猥琐;而首先作出牺牲的女老师,除了前面付出的,她还要为侮辱铜匠的错误买单,她又付出了自己的容貌和尊严,她疯了.....

最后,在驴得水的死亡中,事态终于又回到了本来的轨道。在享用驴肉的餐桌上,得知真相的特派员和老师们联合了起来。他们为了保住学校,为了教育部的形象,为了大局,他们想出了新的谎言。为了弥补过去犯的错误,他们必须骗过慈善家。



慈善家相信了,他相信淳朴的吕得水老师为了赶回学校见他,不幸死在了路上。他很懊恼,很羞愧。他认为自己好心办了坏事,为了弥补错误,他拿出了一万美元想要弥补给吕得水的家属,他答应资助校长的女儿-----已故吕得水老师的未婚妻去美国留学。这是错上加错。

就像给尾随的饿狼喂肉一样,狼群扑了上来。

既然耶稣能复活,铜匠也能。特别是在渴求教育这件事上。在他新的认知里,认字就可以不被叫做“牲口”,当老师就可以愚弄淳朴的村民,去美国上学就可以成为人上人,成为特派员,成为永远成为对这几个老师呼来喝去的人......

在利益面前,人心经不住考验,更别说理想了。

谎言被揭穿了,但没关系,还可以弥补。不过,这次买单的轮到了校长,因为其他老师已经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奉献的了。

校长奉献出的是自己的女儿,他跪下求女儿真的嫁给刚刚“诈尸”的铜匠。他为了那个自己以为的理想,牺牲了最后的珍宝。他牺牲了与女儿的亲情,毁掉了女儿对公理的信仰,污染了她纯洁的灵魂。他告诉自己不得不这么做,他不知道怎么才能停下来。

可谎言终究会被揭穿,揭穿的时候不但残酷而且丑陋。

铜匠的丑媳妇承担了这一角色。她和铜匠一样,在被愚弄过后用更加蛮狠的方式施以报复......但这还不是结局。

那类错误得到纠正的结局不适合这里,这不是好莱坞式的电影。

虽然豆瓣把这部电影归为喜剧,虽然故事里充满了令人发笑的桥段,但我认为它是一部悲剧。而我之所以认为它是悲剧不是因为张一曼疯了,或许也死了;也不是因为理想破灭了---- 校长的理想还在,因为学校保住了……而是因为理想还在,但只剩下被利用的空壳;学校还在,但教育已经被毁了。

看看剧中那些为这个理想奉献的老师们,他们把错上加错当成了机智的变通,他们可以教会孩子们识字,但他们无法教会孩子们为人。那个办教育的理想成了丑陋人性的遮羞布。我们最后看到的是:当得不到爱情时,就可以放弃善良,成为彻底的市侩小人;平时可以表演耿直,但遇到真正的强权就该献出膝盖,不妨把卧薪尝胆当成懦弱的借口;必要时,亲情可以用作胁迫的武器,子女的选择只能是屈服;而那些原本希望受教的人最可怜,原本淳朴的他们成了更加凶狠的施虐者……在这其中,所谓的教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回到电影的开头----驴棚起火了,有人想把起火的稻草捅下来,有人想用土去盖,有人想用棉被捂灭......结果是,驴棚的火更大了, 这时,打水回来的校长女儿想用水灭火,这个最本能的救火方法却被众人联合阻止了,理由是水要给人喝,救火太不值当了。

整部电影都在这里埋下了伏笔,整个故事都是这件事的放大。因为人还是同样的一群人,他们只是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演了一出更大的戏,只是这次他们都受了很重很重的伤。

在电影的结尾,特派员被免职,老师们被记过,他们一起喊着和片头同样的口号,打算继续留在学校教书,一切似乎和开始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突然一声枪响,疯了的女老师生死未卜,房间内摆放做好的新校服。而远处,校长女儿正坐着驴车离开,彩色的橡胶球从不知名的皮箱中掉下,顺着绿油油的山坡向山底滚落.......这就是结局。

我们确定知道的是,驴得水死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