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湖山里人家打稻谷的桶王

        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湖南农业在全国产粮属大省,历朝历代属必争之地,水利便捷而得“渔米之乡”的美誉;地处五岭山脉湘南地区东江湖山里人一直种植单季稻,稻谷品种有人高,解放后从浙江引种矮水稻,双季稻后,山里一亩田变成了一年两亩,大大地提高年产量能力,解决了山里人吃饱饭这一生存的大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山里没有打稻机,割下来的稻脱粒完全靠甩打,桶王接稻谷几百上千年,分田到户时桶王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桶王是什么?老辈人还记忆犹新,现代人几乎没见过;桶王顾名思义是属王的桶,最大的有一米八直径,高八九十公分,底和腰扎两道篾箍,壁板厚两点五公分,干桶重量六七十斤,平常一个壮劳动力扛在外壁板中心,双手握住边沿板就能揹着行走。

        桶王泡谷种用三十度左右的水,直泡到谷粒涨发,白芽露出谷壳;犁田用秧耙刮平秧田,水略低于秧田,撒入发了芽的谷种,插竹片呈向上的弓形,秧田宽米多,间距几十公分一格,秧田多长插多远,盖上薄膜形成保温育秧室,待秧苗约寸长,根据气温调节秧室内温度。

        山里人收割稻谷必用桶王打稻脱粒,桶里斜放块竹夹板(挟持),当地人称“响子”的物什,酷似竹枕头,比竹枕宽大,没桶高呈四方,竹片横着排列,打稻时夹板陡斜桶壁边,稻谷甩夹板上稍向后拖,谷粒落入桶王中;水稻未改革时三百多斤一亩的产量,山里田亩小,一些小田割不到百十茬,抱着水稻禾草堆在桶边甩,移动桶王田与田相距不高,加上水田有浮力,扯几株带泥的稗草垫在田埂上,桶王滑上田埂稗草上,脚用力一踹便飞到另一坵田中,看到这一系列动作滑稽又好笑。

        刚引进浙江矮水稻,有种叫农垦五八的品种,颗粒饱满,单株有百十粒,产量极高,亩产能达五六百斤,县里在各乡推广,吸引了很多生产队种植,丰收的喜悦给生产队带来了兴头,大部分种农垦五八,长势喜人,收割后发现脱粒不好使,甩几下掉不干净稻谷,谷与穗死活不分离,没其它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甩,多加劳动力打稻谷,一天甩下来膀子疼得如脱了臼;生产队嫌打稻太辛苦种子都没有留农垦五八。水稻品种一代代更新,脱谷粒的形式在改进,人工打稻机为解决脱谷粒而产生,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刚有了打稻机,生产队两个桶王闲置在仓库角落里,几个小朋友从仓库把桶王滚出来,转到汲水处接水当水池,很久没用底部和板壁开了坼,漏水接不了,放在水里泡了几天,烂棉布塞,棕须堵,泥巴糊,终于接满了水;艳阳高照的秋天里,桶王嬗变成了游泳池,精光吊吊地在桶王中戏水,度过了美好的整个秋天,不知何时桶王年世已老,残肢暴殄天物地晒在汲水井旁,两道大篾箍已不知去向。

        有次见到桶王在东江河中的竹筏一端,底部约两尺多宽锯了道凹槽扣在竹筏上固定,不知竹筏主人要用它作何用途?把桶王作筏主体,未必把桶王当成栖息地?时间不长,水面上再没见到它身影。

        参观韶山冲,炭子冲见到过它,当要描素它时特意到五岭农耕博物馆与它再叙前缘,问及工作人员桶王上的竹夹板叫什么时,她吱唔了一会,没告诉我答案,特写下此篇,作为对吱唔的补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