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對話,要適時踩下情緒失控的剎車

孩子總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在他們眼中可能最嚴重的,就是被我們狠狠地揍一頓。但是對他們而言,很多事情的後果並不能客觀地衡量,有時就算受到處罰也並不能打消他們對於同類事件的想法,反而隔閡了彼此間的親密關係。

誠然,我們比他們經歷的多,對於有些事情悟得更深、看得更透。但生活相當於一場冒險,每個人都要從哭泣中成長,從顛顛撞撞中探索前行的方向。不管是學習上的困惑,還是生活中的挫折,我們千萬不能走過度溺愛或者殘酷暴戾的管教路線。

憑感覺去做的事情,往往最能反映出他們內心中的價值取向,我們卻只看到他們外在的不良表現。當我們不能及時制止他們的這種行爲,就是默認這種錯誤還沒有達到我們的底線。一條河的污染要從源頭抓起,而一個孩子的變壞也從我們不注意的時候開始。

當一個生命呱呱墜地時,獨特的思想也便隨之而來。孩子們能夠想辦法獲得食物、留住快樂,發現生活中的種種樂趣,這時的他們會讓我們欣喜與感動。當孩子上學之後,逃避勤奮與踏實的行爲就會出現,無論是輔導作業、還是生活中的無賴索取,都將導致我們的情緒不再穩定。

先入爲主的印象,使孩子們短期內無法突破我們的思維定勢。當我們覺得他們是調皮搗亂,哪怕他們坐下來好好學習都覺得奇怪。當然,我們希望孩子是什麼樣子,他們以後的發展多半不會差得太遠。最可能改變孩子命運的地方,恰恰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家庭,因爲耳熟目染使孩子們沾染了隨心所欲的生活作風。

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我們一直希望孩子能成爲我們的驕傲,其實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他們的榜樣。教育孩子最怕就是介入他們的日常選擇。我理解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並不容易,但我們不能以養育之恩綁架他們的思維。

當孩子並不會把什麼事都告訴我們時,我們越喜歡用自己的權威意識爲他們做主。擅自揣測孩子的原始動機,其實已經陷入了自我形態的深淵。凡事以“我認爲”、“我覺得”等具有主觀色彩的分析,都是對孩子獨立自主的剝削與否定。

我所理解的家庭是一塊塊草坪,不管遭遇了多大的挫折,都能煥發出溫暖向上的力量。當愛失去理智,我們也將走向犯罪的道路。要麼孩子的身心受到了傷害,對父母產生了怨恨;要麼他人的尊嚴被蓄意摧殘,孩子的精神發生嚴重的扭曲。不管是哪一種結果,都違背了“爲了孩子好”的初衷。

這時,要及時介入對話,闡明事情的利與弊。爲人父母者,一定要在他們遭遇困境時,通過友好、舒適的方式進行溝通,獲取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需要我們提供怎樣的幫助。父母與孩子疏遠的原因,無非是我們不能好好交流。他們對我們吐露心聲,然而我們不嚴謹的態度都將使對話流於形式。

我們習慣把微笑與體諒展現在外,而把憤怒與抱怨留給家人。如果真的是我們冤枉了他們,就勇敢地去道個歉,對孩子們適當示弱並不算丟人。千萬不要把溫馨的機會,當成彼此發泄壓抑情緒的藉口。當我們交流即將陷入僵局,要適時踩下情緒失控的剎車,給彼此一些獨處靜思的時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