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看心理醫生》:發怒毫無威脅,只剩下被看笑話和耍猴玩

蛤蟆第五次心理諮詢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不會憤怒。既然喜怒哀懼是兒童自我狀態必有的基本情緒,爲何自己沒有憤怒過呢,這是困惑事情。

蒼鷺諮詢師給出理論解釋,在“仁慈的獨裁者”照顧下的孩子有兩種極端憤怒表達方式:攻擊性發火和不帶攻擊性的發火。前者是最激烈形式,比如怒對、叛逆,後者是最順從方式,比如遵從、退縮。中間狀態很多,比如撒潑、慪氣、任性、鬱悶、拖延、厭煩等。

慪氣則是適應性兒童典型發怒形式,因爲不得不考慮父母壓制。

可見,攻擊性憤怒是強烈表達我們看法,是擁有能量的表達,好比暴風驟雨般發泄內心不快,酣暢淋漓。一定意義說,不能攻擊性發火是有缺憾的。

回想過往,蛤蟆想起一次攻擊性憤怒,那是爲了趕走侵佔蛤蟆莊園的黃鼠狼,他喊叫着衝向了敵人,不過這一次元氣大傷,之後又恢復了退縮狀態的憤怒。

我記得自己較早一次攻擊性發怒。那是高中週末回家,喫飯時候父母又吵架,只有我們三人在家裏,我聽不慣脾氣暴躁父親的話語,說了幾句不聽勸,就把飯碗放下,暴怒的把筷子使勁扔到了地上,揚長而去。事後記得母親對我說,當時就把父親震驚了,對母親說這孩子長大了。

憤怒意味着長大,因爲孩子有了獨立性和反抗性,要求成人般平等權利,同時意味着力量的體現。

我想這蛤蟆也是這樣認爲的,因爲沒有憤怒感到沒有力量。


但是,當我們真正長大成人,就要學習憤怒的各種表達方式,用適合環境的成熟方式表達憤怒後面的拒絕。也即是用不帶攻擊性的成熟方式,那就是情緒平穩下的理性表達。

昨天文章引用改寫了這句話,“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改寫爲“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誓死捍衛我用理性表達的方式,而非攻擊性方式對待你”。

這就是先處理憤怒情緒,不是壓抑,而是接受,把變形的憤怒變作說出看法的行動,可以說“我很憤怒,我被你激怒了,我有不同看法,那就是**”。

這纔是心理健康狀態的應對,表達訴求,也是非暴力溝通的四部曲:描述觀察、表達感受、說出需要、提出請求。

爲何不能用攻擊性方式表達憤怒,因爲這是兒童自我狀態,是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更直白的說,發怒無效,還只會被看作笑話。

打個比方,孩子要買玩具,不給買就撒潑哭鬧,大喊大叫,作爲父母,你的想法和感受是什麼?很明顯,認爲是小孩子氣,是無理取鬧,是丟自己面子,但一定還是掌控局勢下的看笑話。無論最後買不買玩具,都是把孩子當作孩子,不會真的認爲孩子發怒威脅到自己。

再到成人世界,如果還是習慣玩這個發怒心理遊戲,在外人看來,就會認爲“和小孩子一樣”,言外之意發怒對人家毫無威脅不說,只剩下了看笑話和耍猴玩的娛樂心態,這就是成人世界攻擊性發火的無意義和無效果。

憤怒者以爲能威脅到別人,豈不知被作爲笑話看待,這就是成人要少玩發怒遊戲的根本,否則,只有增加惱羞成怒貽笑大方的笑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