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變化是檢驗獎懲有效的唯一標準”,獎懲是手段,變化是目的

很多心理學理論恰似我們熟悉的生活常識,這並不奇怪,因爲阿德勒早就說過,心理學是最近接生活的科學。

人人都是業餘心理學家,依據的就是常識,而心理學理論其實不過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常識而已。好比每個孩子都很聰明,學習也勤奮,但是隻有經過高考選拔纔會更有機會。

常識包含科學理論,但不意味着常識等同於理論。

我們來看看這個常識驗證後的科學理論——行爲主義操作性條件作用。

人性是趨利避害的,這個沒有人會懷疑,更通俗的話語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比如剛出生的新生兒天生就有好多基本技能,包括尋找食物、躲避危險、追求安全。

趨利避害的本性,形成人人懂得並認可使用的獎懲機制。

看看日常生活和管理制度,幾乎都離不開獎懲措施。受到表揚與肯定會高興,就會更加努力;各種法律法規的約束,比如闖紅燈受處罰,醉駕入刑,就是減少違法行爲;平時批評孩子希望改錯,表揚孩子希望表現更好,這些都是無師自通的。

因此,我們似乎天生,或者很容易模仿學會了獎勵懲罰方法,目的是改造別人成爲我們希望的。

上升到另一個層次,也是如此,我們曾經這樣形容那些霸權者,“一手揮舞着大棒,一手拿着胡蘿蔔”,用我們熟悉的詞語就是“恩威並施”。

這種手法不陌生,又打又拉,有獎有罰,獎優罰劣,非常普遍,甚至說社會工作生活就是這樣的架構中前行的。

說了這麼多,這些都是基於龐大羣體管理的需要,所遵循基本人性而已。

心理學家對此研究特別多,從人的行爲角度入手,得出的一個結論就是:我們的行爲受到行爲獎懲後果的影響。獲得獎勵會增加行爲,被批評懲罰會減少行爲,這就是行爲主義的操作性條件作用。

而且,行爲主義流派的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動物行爲,還提出了很多專業術語,比如把各種獎勵刺激稱之爲條件強化物,又分作初級條件強化物和次級條件強化物,前者就是生理需要的食色慾等,後者則是由此引發的次級強化物,包括常見的金錢地位精神獎勵、代幣制、喜歡的活動、文化環境等。

你也許會說,這不是喫飽了撐的,沒事找事嘛!還別說,古代大哲學家真的是有錢有閒又有才氣的人,一般人真沒有資本。這些研究者也許就是如此,憑藉興趣才能堅持別人看似枯燥無趣的研究,當然最終可是益處大大的。

比如,上面行爲主義研究結論是獎懲影響行爲,獎勵導致行爲增加即強化,懲罰會導致行爲減少,看似與我們常識差不多。問題在於,你認爲批評孩子不及時寫作業,真的就是懲罰嗎?你認爲表揚孩子聰明伶俐就會促進學習嗎?

真的不是這個樣子,因爲操作性條件作用說了,強化與懲罰的標誌就是行爲發生變化。換言之,如果你表揚孩子只是爲了表現自己大氣,孩子行爲沒有更加增加,這就不是表揚,屬於無效表揚;如果你嘮叨孩子好好學習,指責批評孩子粗心大意,可是孩子行爲沒有減少,你這就不是懲罰,只是無效懲罰,你至多僅僅發泄自己情緒罷了。

如果我說明白這點的話,那就要檢討我們的獎懲爲何無效,爲何看似符合操作性條件作用卻不是,只因爲“行爲變化纔是檢驗獎懲有效的唯一標準”。

小結一下,本文真想說的是獎懲僅僅是刺激手段,行爲變化才重要,改變行爲纔是目的。而生活事例告訴我們,有了認知能夠去行動,這不是容易事情,同時看到人際互動法則也是條件作用的延伸,這一些來不及寫了,留着明天繼續分享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