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友樸筆錄【2】知所先後,德勝於才。

【初,智宣子將以瑤爲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於太史爲輔氏。】

當初,智宣子將立智瑤爲繼承人,族人智果進諫說:“不如立您的另一個庶子智宵。因爲智瑤有五個方面都比別人優秀,但是有一條卻不如人。五個優秀的方面是:一表人才,精於騎射,多才多藝,能文善辯,強毅果敢,而不如人的地方,就是他這個人不仁義。以如此的才幹,又沒有仁德之心,強力去駕馭別人,誰能受得了呢?如果您立了智瑤,智氏家族就會滅族。”智宣子沒聽進去,智果爲了避禍,就找太史重新登記,改姓輔氏,脫離了智氏家族。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以授 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爲賢,立以爲後。 】

趙簡子的兒子,大的叫伯魯,小的叫無恤。趙簡子猶豫不知道該立誰爲繼承人,就用兩片竹簡,刻上訓誡的話,分別給他們倆,交代說:“一定要謹記。”三年後,他問兩個兒子竹簡上的內容,伯魯早就忘了,說不出來;問他竹簡在哪裏,已經弄丟了。無恤卻能背誦而出,問他竹簡在哪裏,他馬上從衣袖裏拿出來,一直帶在身上。於是趙簡子認爲無恤賢德,就將其立爲繼承人。

後來,智宣子去世,智瑤繼位,也就是智襄子。趙簡子去世後,無恤繼位,也就是趙襄子。後來,智瑤先是戲弄韓康子及家臣段規,又是接連索取韓國及魏國的城邑,他們都給了,直到要到趙襄子的頭上,他就沒給。智瑤拉着韓魏兩家去攻打趙襄子,大水圍攻晉陽城,久攻不下,在危難之際,趙國排使者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國君,聯手把智瑤給滅了。如智果進諫智宣子所說的,智氏家族就滅族了。

【司馬光說】智瑤之亡,是亡於才勝於德。才和德是兩回事,但是一般人分辨不出來,都通稱爲賢,這就是看錯人的原因。聰察強毅叫才,正直中和叫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兼備的叫聖人,才德兼無的叫愚人,德勝於才的叫君子,才勝於德的叫小人。取人之術,如果得不到聖人君子,寧肯要愚人,也不要小人。爲什麼呢?君子挾才以爲善,小人挾才以爲惡。愚人想要幹壞事,智力不足,也騙不了人,幹不成。人們對德往往敬而遠之,對才呢,往往愛而親之。自古國之亂臣,家之敗子,纔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亡國敗家的例子太多了。治國當家者,如能審查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必怕自己沒有知人之明呢。

【友樸筆錄】“親賢臣,遠小人”是《資治通鑑》最重要的綱領。我們天天都在說要做聖人君子,看不起那些小人,但實際上,我們一不小心就成爲了小人而不自知。在企業用人之際,企業也提倡要選德才兼備的人,至少也是德勝於才的人,實際上很多時候用的人是才勝於德。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習慣於要求別人,而不是要求自己,我們習慣於用有才之人解決眼下的問題,卻忽略了長期危害。可見,人性是好逸惡勞的,實用短視的。因此,我們自己要想家庭興旺,就得多要求自己而不是別人。企業要想基業長青,就得着眼於長遠,知所先後。


參考書目:

《資治通鑑》,司馬光編撰,胡三省音注,中華書局出版

《張居正直解資治通鑑》,張居正編著,中國言實出版

《華杉講透資治通鑑》,華杉著,上海文藝出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