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友樸筆錄【1】帶頭破壞制度的往往是領導自己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

魏斯、趙籍、韓虔,這三人都是晉國的強臣。春秋時,晉國有範氏、中行氏、智氏,及韓、趙、魏三家,一共六家,就是六卿。後來範氏、中行氏、智氏被韓趙魏所滅。韓趙魏三家權勢日益增大,就三分晉國之地,威脅周天子封他們爲諸侯。天子勢單力薄,不能興師問罪,只好順從了他們,封他們爲諸侯,與其他諸侯平起平坐。這是晉國諸侯以下犯上,犯了僭越之禮。《資治通鑑》以此作爲開篇,且特意用了“初命”二字,意思是從來沒有過這種事,這是開天闢地第一回,意義深遠,因此,三家分晉也可以理解爲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司馬光說】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什麼是禮?就是紀綱,就是政體、制度和法律。什麼是分?就是君臣的名分。什麼是名?就是公、卿和大夫的名位。因爲有禮制綱紀,所以天子統轄三公,三公統率諸侯,諸侯管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老百姓。這一個個層級、上級指揮下級、下級服從上級。上級驅使下級,就像心腹運動手腳,根本控制枝葉;下級事奉上級,就像手腳保衛心腹,枝葉庇護根本。如此才能上下相保,使國家長治久安。所以說,天子的職責沒有比禮還大的。

孔子著《春秋》,抑諸侯,尊王室。王室雖然衰微,可夫子還把他們序列在諸侯之上。可見聖人對於君臣分際,向來都是殷殷致意,極爲重視。除非出現極端情況,比如天子是夏桀和商紂那樣的暴君,而諸侯中有商湯和武王那樣的仁人,天下都歸心於商湯文武,那樣才能更易君臣之位。否則,君臣之分當伏節守死而已。

當初衛國仲叔爲國立功,申請向國君申請允許他在馬脖子上掛繁纓。繁是馬腹帶,纓爲馬頸革帶,繁纓是一種名器,只有天子和諸侯的馬車上才能裝飾。禮以名器爲重,如果不是天子和諸侯也能用這樣的名器,就亂了紀綱。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向周襄王請求允許他死後用天子才能使用的“隧葬”,周襄王也沒允許。不然,晉文公就跟周襄王平起平坐了,亂了紀綱。禮制壞掉了,名分就亂掉了。天下之人就會鬥智鬥勇,互爭雄長,那些作爲聖賢后代的諸侯們,無不會遭受滅絕的命運,老百姓也幾乎家破人亡,怎能不讓人哀傷呢!

【友樸筆錄】話說回來,到底是誰破壞了禮制呢?不是韓趙魏諸侯,而是周威烈王自己啊。孔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也是成語“名正言順”的由來,越是聖人君子,越重視禮制名分。因爲,他們見微知著,名不正,最後的結果就是“民無所措手足”,大家就不知道怎麼做纔算符合規範了。在公司經營管理中,我們看得最多的是領導的“僭越”,帶頭破壞制度的就是領導們自己,讓別人遵守容易,自己遵守卻很難,當制度之名失去了正當性,領導說話也就沒人聽得進去了,大家也就不會那麼嚴格的遵守制度了,領導留下的往往只是職位的影響,卻沒有領導力了,這樣的公司能經營好纔怪。


參考書目:

《資治通鑑》,司馬光編撰,胡三省音注,中華書局出版

《張居正直解資治通鑑》,張居正編著,中國言實出版

《華杉講透資治通鑑》,華杉著,上海文藝出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