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的美学思考

《美是自由的象征》是高尔泰关于美学的文章合集,收录了作者于上个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撰写的相关文章,内容偏重于接近哲学层面的美学理论的阐述,没有任何对具体流派、作品的解析和鉴赏。

也正因为全书都是理论阐述,内容都很抽象,所以阅读理解起来很费劲,一次性读完会感觉囫囵吞枣,零散细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的确能时不时地从文中发现一些很有启发性的句子,甚至觉得有些句子可以直接拓展为长文。

高尔泰认为,“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为美”。这个观点把艺术的美同能够欣赏到它的人的感受直接关联在一起,美是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粗略地说,有人感受到了才是美,没人能感受到就不是美。

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我转了好大的弯。在我原本的认识里,一种艺术形式被创造出来以后,美就是这种艺术形式固有的属性,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有没有欣赏它的人。人们能不能感受到这种艺术形式的美,与其对美的鉴赏能力有关。

不过,进一步考虑的话,假设有某种艺术形式,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任何人能感受到它的美,那它还可以算美么?回过头来想想,美是人定义的,必然是基于人的感受。可能这就是美无法脱离人的感受的原因。这样看来,的确如高尔泰所说,“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为美”。

若是再反转一下,假设有一种形式,多数人否定它美,但偏有少部分人认为它美,这种情况下它可以算是美的么?按上面的观点,这或许算是一种小众的审美。但如果这种形式本身是负面的,比如扭曲的、导致伤害的,那即使有少数人支持,它也必然不可能是美的,这就需要结合真、善来判断美了。

美离不开人的感受,人的感受离不开生活体验,这可以算是“艺术源于生活”在另一个角度上的理解。

人的生命力包含自然生命力和感性文化动力两个方面。劳动创造物质条件维持自然生命力,而艺术是人有意识的创造,是自由的体现,能够开拓精神空间,扩大现实世界,在更深远的意义上维持感性文化动力。

所谓史家不幸诗家兴,从历史上看,艺术的繁荣未必一定在繁荣盛世,多产的艺术大家未必人生顺遂。恰恰相反,有些集大成者,反而是在社会的黑暗痛苦和人生的坎坷多难之时,创作出了传世的优秀作品。

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大大受到限制,甚至可能经受饥馑伤痛的身体折磨,但他们的思想始终保持着自由,并且愈加努力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创造更多艺术美的体验。

很多失意的古代文人偏爱松、菊、桑、麻、白云、南山等“自在之物”,并以之自比。这些事物本来跟人无关,但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个人感受,成了自由的象征。在这个层面上说,哪怕经历了仕途受阻、人生不幸、生活困苦等多重苦难,这些古人还是在审美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

这些现象都很符合高尔泰反复强调的观点,也是《美是自由的象征》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自由是审美的本性”,而“美是自由的象征”。


2021.02.23雾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