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盤世界裏的重演與新生43/300

“你就不能好好說話嗎?”這句話經常掛在我和大寶的嘴上,我的初心明明想跟孩子耐心溝通,但是同樣的話一出口就是讓孩子聽了不舒服,呵斥和責備的口氣說的話只會讓對方自動反抗,這是人的天性。

育兒方知父母難,這幾年一路磕磕碰碰,一直想高質量地陪伴孩子,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也看了不少育兒書,但是知道和做到之間差了好遠的距離。


爲什麼父母和孩子總是層出不窮?又該怎麼解決?著名心理學家趙玉萍在《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爲我們一一解答。


一.爲何是沙盤遊戲?"沙盤遊戲"(sand-tray and sand-play)的名稱給了三個"關鍵詞"分別是"沙"、"盤"和"遊戲"。沒有兒童不喜歡沙,就連同大人似乎都對沙具有某種出乎天性的情感。遊戲是兒童的天性。遊戲中可以釋放和重演人的天性,遊戲中的天性減少了很多阻礙或壓抑,於是遊戲中也就成就了治療與治癒的沃土。許多親子問題的背後往往與親子之間的相互關注度的缺失或過度緊密相關。作者把20多年沙盤遊戲心理諮詢案例精華整理給我們,指出親子衝突主要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分別是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爲、人格成長和人際關係。

二、親子衝突的幾個坑

通過閱讀諸多家庭案例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家庭中的親子關係縮影。我們一起來了解書中的五類親子衝突:


1.認知偏差。父母認爲孩子是自己生的,想怎麼管教都行,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平等尊重對待的個體。情緒不良的時候父母隨口的否定標籤會讓孩子的自我認知陷入他人的評判泥潭。


2.情緒管理能力差。不管是職場還是全職帶娃的父母,人都是難免因工作上和生活中的問題煩惱,如果沒有及時調整就會帶着情緒去面對家人和孩子,而孩子對於情緒的捕捉更加靈敏,我們一個眼神或者用的口氣,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情緒不分好壞,正是因爲不懂如何去表達情緒背後的內在需求以及一而再地剋制自己的情緒,反而讓情緒的小溪匯聚成了洶湧浪潮。


3.親子互動模式常出現的錯誤行爲問題。一方面父母不肯放鬆控制權,一方面孩子像一隻奮力掙脫牢籠的鳥兒追求自由。平時母慈子孝,一提學習就“雞飛狗跳”是大多數家庭的縮影。父母總抱怨孩子自驅力不夠,但是正是因爲孩子被過度限制才喪失了自我管理的機會,談何進行自我管理?


4.孩子人格不健全,源自於父母的過度打擊。父母的不信任,讓孩子也不斷自我懷疑,做事變得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5.爲何忍不住互相傷害,人際關係處理不當?工作在忙也不是將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全盤託給他人的藉口,只滿足孩子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卻忽視了孩子的心靈發展和心理健康是非常嚴重的失職。


三、和諧的親子關係重建起來

1.父母的夢想是自己的課題,孩子有他們自己的課題,父母不要去幹預孩子的課題,能做的是孩子的陪伴教練,重點是用愛陪伴從而減少對孩子不合理要求及控制。


2.可以通過情緒日記或者通過不傷害他人的方式去發泄情緒,讓自己和孩子都找到正確地表達情感的出口,同時認識到有情緒是正常的事情,不是去壓抑情緒,要讓情緒通過合理的途徑舒緩過來,通過冥想和深呼吸等刻意練習,下意識讓自己開心,與孩子一起做良好管控自我情緒的人,而不是被情緒牽着走。


[if !supportLists]3. [endif]調整控制型或放縱型的互動模式,充分相信孩子,沒有逼迫、沒有施壓的學習氣氛,孩子才能輕鬆、大膽去創造、快樂地自覺學習。


4.人格要更加健全,首先親子之間要敞開心扉,互相接納,父母應尊重孩子的特性,信任孩子並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孩子才能做更真實的自己。父母的正向改變和成長可以帶動和影響孩子,要孩子學習的父母自己要先是一個愛學習的人。


5.雙贏的人際關係,需要父母學會親子相處的技巧,更要懂得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裏困惑和需求變化,耐心傾聽。人是可以被塑造的,如果父母能關注更多孩子在學習之外的其他變化。高質量的陪伴是心與心的交流,不是你在看手機而孩子在一旁玩玩具。哪怕時間很短,面對面與孩子談談心,瞭解孩子當天的經歷和感受,讓孩子體會相處的溫暖。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生活場所,也是被塑造的起源地,更多理解、尊重、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圍,孩子纔能有健全的人格,以後踏出社會才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更好地成長。孩子是父母反觀自己的一面鏡子,李瑾玫教授說過“以性格爲核心的人格,是決定人一生,尤其是45歲生活的關鍵,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視”,同時還一針見血指出“一個人如果小的時候沒有對善待過,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後會善待這個社會”。被用心對善待、被用愛和尊重包圍的孩子,才能更懂得善待更多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