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世界里的重演与新生43/300

“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吗?”这句话经常挂在我和大宝的嘴上,我的初心明明想跟孩子耐心沟通,但是同样的话一出口就是让孩子听了不舒服,呵斥和责备的口气说的话只会让对方自动反抗,这是人的天性。

育儿方知父母难,这几年一路磕磕碰碰,一直想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也看了不少育儿书,但是知道和做到之间差了好远的距离。


为什么父母和孩子总是层出不穷?又该怎么解决?著名心理学家赵玉萍在《亲子关系的重建:用沙盘疗法读懂孩子的心》为我们一一解答。


一.为何是沙盘游戏?"沙盘游戏"(sand-tray and sand-play)的名称给了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沙"、"盘"和"游戏"。没有儿童不喜欢沙,就连同大人似乎都对沙具有某种出乎天性的情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中可以释放和重演人的天性,游戏中的天性减少了很多阻碍或压抑,于是游戏中也就成就了治疗与治愈的沃土。许多亲子问题的背后往往与亲子之间的相互关注度的缺失或过度紧密相关。作者把20多年沙盘游戏心理咨询案例精华整理给我们,指出亲子冲突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分别是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人格成长和人际关系。

二、亲子冲突的几个坑

通过阅读诸多家庭案例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缩影。我们一起来了解书中的五类亲子冲突:


1.认知偏差。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想怎么管教都行,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而不是平等尊重对待的个体。情绪不良的时候父母随口的否定标签会让孩子的自我认知陷入他人的评判泥潭。


2.情绪管理能力差。不管是职场还是全职带娃的父母,人都是难免因工作上和生活中的问题烦恼,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会带着情绪去面对家人和孩子,而孩子对于情绪的捕捉更加灵敏,我们一个眼神或者用的口气,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情绪不分好坏,正是因为不懂如何去表达情绪背后的内在需求以及一而再地克制自己的情绪,反而让情绪的小溪汇聚成了汹涌浪潮。


3.亲子互动模式常出现的错误行为问题。一方面父母不肯放松控制权,一方面孩子像一只奋力挣脱牢笼的鸟儿追求自由。平时母慈子孝,一提学习就“鸡飞狗跳”是大多数家庭的缩影。父母总抱怨孩子自驱力不够,但是正是因为孩子被过度限制才丧失了自我管理的机会,谈何进行自我管理?


4.孩子人格不健全,源自于父母的过度打击。父母的不信任,让孩子也不断自我怀疑,做事变得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5.为何忍不住互相伤害,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工作在忙也不是将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全盘托给他人的借口,只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灵发展和心理健康是非常严重的失职。


三、和谐的亲子关系重建起来

1.父母的梦想是自己的课题,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课题,父母不要去干预孩子的课题,能做的是孩子的陪伴教练,重点是用爱陪伴从而减少对孩子不合理要求及控制。


2.可以通过情绪日记或者通过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去发泄情绪,让自己和孩子都找到正确地表达情感的出口,同时认识到有情绪是正常的事情,不是去压抑情绪,要让情绪通过合理的途径舒缓过来,通过冥想和深呼吸等刻意练习,下意识让自己开心,与孩子一起做良好管控自我情绪的人,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


[if !supportLists]3. [endif]调整控制型或放纵型的互动模式,充分相信孩子,没有逼迫、没有施压的学习气氛,孩子才能轻松、大胆去创造、快乐地自觉学习。


4.人格要更加健全,首先亲子之间要敞开心扉,互相接纳,父母应尊重孩子的特性,信任孩子并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孩子才能做更真实的自己。父母的正向改变和成长可以带动和影响孩子,要孩子学习的父母自己要先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5.双赢的人际关系,需要父母学会亲子相处的技巧,更要懂得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里困惑和需求变化,耐心倾听。人是可以被塑造的,如果父母能关注更多孩子在学习之外的其他变化。高质量的陪伴是心与心的交流,不是你在看手机而孩子在一旁玩玩具。哪怕时间很短,面对面与孩子谈谈心,了解孩子当天的经历和感受,让孩子体会相处的温暖。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生活场所,也是被塑造的起源地,更多理解、尊重、平等、自由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有健全的人格,以后踏出社会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成长。孩子是父母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李瑾玫教授说过“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是决定人一生,尤其是45岁生活的关键,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视”,同时还一针见血指出“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对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被用心对善待、被用爱和尊重包围的孩子,才能更懂得善待更多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