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筆記之九 如此升官

官員的終極目標一定是升官,歷朝歷代如此。

如果說勤勤懇懇、業績突出是官員升職的正道,那麼,依靠旁門左道升官就顯得令人啼笑皆非了。

明代顧起元(1565年~1628年)在《客座贅語》講了件“哭出來的刺史”的故事。


南北朝時期,宋孝武帝去祭掃殷貴妃墳墓,對隨行的秦郡太守劉德願說:你如果在貴妃墓前哭得讓我滿意了,我就給你升官——看來,殷貴妃確實是孝武帝的真愛,是個有情義的好男子——劉德願一聽,沒有絲毫猶豫,馬上在殷貴妃墓前放聲大哭,比死了親爹還要傷心——真是個好演員。

這一哭,令孝武帝很開心:哭得真有感情,你可以去豫州當刺史了。

稍微普及下,劉德願這放聲一哭到底升了幾級。

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漢代一樣,仍是州、郡、縣三級政區,其長官分別是州刺史、郡太守、縣令。例如書法家王凝之任過江州刺史,《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曾任過宣城郡太守,《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任過高陽郡太守,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任過永嘉郡太守,大詩人陶淵明任過彭澤縣令。劉德願這一哭,相當於從市長升爲省長,從正廳到正部級,連升兩級!一下子進入高層了。

哭可以升官,連會寫鬥雞詩的也一樣升。

先說下鬥雞比賽。

這鬥雞可算是歷史悠久的一項賽事。在我國也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史記》和《漢書》上多處記載有關“鬥雞走狗”之事。周朝就流行鬥雞博戲。《列子·黃帝篇》說,周宣王非常喜好鬥雞,對養雞鬥雞頗爲精通。春秋時期,鬥雞習俗尚還是貴族的一項娛樂活動。春秋時期,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國內曾經發生過一場內亂,其起因之一便是源於鬥雞。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雞鬥。季氏介其雞,郈氏爲之金距。平子怒,益宮於郈氏,且讓之。故郈昭伯亦怨平子。

《史記》上是這樣記載的:“季氏與郈氏鬥雞,季氏芥雞翅,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

所謂“介其雞”或“介雞翅”,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把芥子搗爲細粉,播散於雞翼上。芥粉辛辣刺鼻,兩雞爭鬥時,一扇動翅膀,芥粉飛揚出去,對方的雞被嗆得無心戀戰,三五個回合就敗下陣去。另一種說法,把“介”字解釋爲鎧甲,“介”通“甲”。鬥雞時,頭部是雙方啄咬的部位,需要重點防護,因此,有人制作保護雞頭的小鎧甲。郈氏“金距”,是把雄雞的後爪包裹上金屬刀片,使其更加鋒利,幾爪子下去,對方的雞就會血流成河。

兩個貴族,鬥雞,居然引發一場大戰。一個給雞的腳趾裝上金距——屬於暗器——一個翅膀撒上芥末粉,都不太守規矩。

到了唐代,鬥雞依然盛行。

《唐語林·卷二·文學》:杜淹國初爲掾吏,嘗業詩。文皇勘定內難,詠鬥雞寄意曰:“寒食東郊道,揚韝競出籠。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距屢通中。”文皇覽之,嘉嘆數四,遽擢用之。(文皇即指唐太宗,因唐太宗諡“文武大聖廣孝皇帝”,故稱“文皇”)

一次,機緣巧合,時任朝中掾吏的杜淹,在唐太宗觀賞鬥雞之時,突然詩興大發,吟出一首“鬥雞詩”,太宗聽聞過後,當即龍顏大悅火線提拔杜淹爲御史大夫,後又一路高升至吏部尚書,參議朝政,位同宰相。

還有更神奇的地方。

《舊唐書·杜淹傳》:子敬同襲爵,官至鴻臚少卿。敬同子從則,中宗時爲蒲州刺史。

貞觀二年,杜淹病重離世。唐太宗爲了表達對杜淹功勞的感謝與肯定,便追贈尚書右僕射。再之後,杜淹的二兒子杜敬同世襲父爵,官至鴻臚少卿。而杜淹的孫子杜從則更厲害,在中宗朝官至蒲州刺史,可謂光耀門庭。祖孫三代,可謂皆是朝中重臣,杜淹是吏部尚書,位同宰相。

除了演員、詩人升官還有更有意思——夜壺尚書。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第三《吳行魯溫溲器》記載了唐吳行魯的發跡之路。


吳行魯,少年事內官西門軍容,小心畏慎,每夜溫溲溺器,以奉之,深得中尉之意。結果,中尉嗟嘆謂曰:“汝但忠孝我,終爲汝成之爾。”後假以軍職,除彭州刺史。

用自己的體溫捂夜壺,讓主子能暖呼呼的放水——這馬屁拍的實在是太下作了——後來,吳行魯一路升官——有這樣的馬屁功夫,想不升官,都難——做到了尚書的位子。

升官,一旦靠了這些手段,等當上官以後,一定會是另外的面孔。五花八門的升遷,與其說是上司的荒唐,不如說是制度的漏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