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心理課:讀懂了這6個句子,你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關注“聽見藍說”,陪你更好地成長爲自己。

在心理學的發展史上,前前後後出現數百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可是,通過學習衆多的心理學知識和分派,我最認可的還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因爲它用最簡潔的道理,能夠教會人們活在當下,從有限的資源裏發展自我,從而獲得人生的進步與幸福。

阿德勒對心理學具有重要和持久的影響,他最傑出的貢獻便是研究了機體自卑、優越情結、補償、他者信賴、共同體等理論,對普羅大衆有着十分實用的指導意義。

社會學習理論學家朱利安·羅特就曾評價過,說他本人一直欽佩阿德勒對人性的洞見。

下面我總結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對我人生影響重大的6句話與你分享,它們曾在我最灰暗的人生時光裏,一次又一次地激勵我勇往直前,戰勝生活的困難,直至迎來幸福的光芒。

現在把它們送給你,希望同樣能夠幫助到你!

1. 自卑感不是病態,相反,它是常態,能刺激人們努力超越自我。

在我深陷自卑的那段時光裏,我一直害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自卑。可是,阿德勒卻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其實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沒必要隱瞞自己的自卑,更沒必要爲此會感到羞恥。

相反,人在有自卑感的情況下,往往身上有一種強烈的上進之心,就是希望自己能消除這些自卑感。結果,他在企圖消除自卑的過程中,也逐漸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現在的我慢慢變得自信,能做到很好地接納了自己,就是我不再害怕談論令自己感到自卑的部分,因爲我明白,這是可以讓我人生變得更好的動力來源。

2. 努力裝作強大,不如努力變得強大。

自從有了微博和朋友圈,越來越多的人活在被人關注的假想裏。當他們習慣把美化的圖片發佈上去,把修飾過的生活狀態分享出來,獲得了一些關注和點贊後,就以爲自己當真很優秀。

殊不知,當這種假象引導一個人的生活時,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在阿德勒看來,這類人身上有着某種“優越情結”。而所謂的優越情結,指的是爲了掩飾自卑感,刻意讓自己看起來很強大、卓越、能幹。

好比一個人本身長得矮小,可是卻要帶頭走在面前,裝作比其他人更高大的樣子。歸根到底,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恰恰是缺乏自信的表現,他們害怕真正的自己“無能、不被人愛”。

我認識一個姑娘,她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找到理想的工作,於是每個月靠着男朋友給的生活費,經常約朋友喫喝玩樂,把朋友圈塑造成一個有錢又積極的狀態。

曾幾何時我也認爲她是人生的贏家,可是私下接觸幾回才發現,她正在爲找工作的事情心急如焚,焦慮不安。可是當她習慣了被“圈養”的生活後,又失去了靠自己奮鬥的動力。

在原本最該努力的年輕歲月裏,卻因爲努力假裝強大和優秀,失去了真正讓自己變強大的機會。

所以,請永遠記住一這句話:

“如果你想要獲得持續的掌聲,請先放棄眼前的虛榮。”

3. 孤獨者與人羣格格不入,總是覺得自己與衆不同、高人一等。

過去,我是一個人際關係特別差的人,不愛社交、對朋友也挑剔。如果在交往過程中,發現某個人說了與自己價值觀不符的話,我就在內心給這個人判死刑,從此不願再親近。

再比如,由於強烈的自卑感,我不愛跟長相漂亮的同性交往,總覺得自己站在面容姣好的她們前面,自己變成了一株小草,而我不願意做小草來襯托她們。

於是,我變得越來越孤獨,越來越內向,可是我的內心卻自詡自己是一個與衆不同甚至比他人更有內涵的人。

阿德勒說,人的一切行爲都在追求優越,迴避自己。而人之所以選擇自我孤立,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受到傷害”。

反思我過去在社交上的行爲,正是一種爲了“自我保護”而採取的迴避和防禦方式。只可惜,這種方式是消極的。

擁有像我過去這樣的心理狀態的人並不少。前段時間就有讀者在我文章下面提問,說自己無法融入社交,但卻感覺自己是特別和高雅的,自己不屑於那些俗人爲伍。可自己在現實生活裏又很苦惱,覺得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圈子。

對此種現象,阿德勒將這些遠離人羣的感情稱作是“孤獨與自我陶醉”。並且阿德勒認爲,擁有勇氣的人看起來往往很普通,而缺乏勇氣的人總是想彰顯自己的特別。

所以,如果你在生活裏感到孤獨,那就摘下防禦的面具吧,拿出勇氣來擁抱人羣,做一個普通實則睿智的快樂之人。

4. 以弱小爲藉口來逃避本來該面對的事,這是人生的謊言,表面上的因果論。

在阿德勒的著作裏,我讀到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在十幾歲的時候爲口喫的問題苦惱不已,於是他找到阿德勒並問他關於治療口喫的方法。

阿德勒卻對他說:“幾乎所有人都有口喫,所以不用擔心口喫的問題。口喫就口喫也沒有辦法,但是可以確定一點,你完全可以不拿口喫作爲人生的種種藉口”。

仔細一下,可不是嗎?現實生活裏,很多人喜歡抱怨自己沒有學歷、出身不好、沒有顏值、有精神疾病……所以認爲自己的人生沒有出路,做什麼也沒用。

又或者覺得因爲父母在童年時傷害了自己,所以長大後自己性格孤僻;因爲自己沒有才華,所以無法實現人生價值,等等。

這些在阿德勒看來,這些都是“因爲A的關係,所以不能B”的因果論,是不願遭遇失敗或受傷而去找的藉口,以逃避原本該面對的人生課題。

A可以是遺傳、才能、過往的經歷、精神疾病等,這些都是表面的因果論。

然而,擁有這些想法的人能逃避得了一時,但逃避不了一世。正如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所說,我們每個人生階段都有要完成的人生課題和心理危機,如果你在原本該完成的階段沒有完成,那麼它就會在下一個階段,提醒你補課。

5.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纔會充滿勇氣。

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和痛苦,你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爲什麼?因爲一個人連自己的存在價值都否認的話,那麼他根本無法做好任何事,也沒有出去和別人鏈接的能量。

在我自卑的人生時光裏,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沒有體面的工作、沒有討人喜歡的長相、更沒有平易近人的性格,這樣的自己,怎麼可能是有價值的呢?

但是後來我明白了,人需要無條件自信,無條件愛自己,無條件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只有這樣,你內在能量才能餵飽自己,停止向外界索取。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陷入自己是無價值的思維陷阱裏,是因爲把社會上的一套公認標準往自己身上套,按照上面的標準一一和自己做對比,如果自己不具備上面的標準,就認爲自己不完美,缺乏價值。

實質上,人只要活着就有其價值,就算你什麼也不做,你的存在就是一種價值。

當然。在阿德勒看來,人的價值感來源還在於貢獻感,即認爲自己的行爲對周圍的人有貢獻,周圍的人都把自己當成同伴。

一旦有了這樣的感覺,人就會充滿勇氣來迎接一切的困難,會覺得自己有能力處理好一切問題。這種充滿勇氣的感覺,會讓人獲得對人生的掌控感,從而增強幸福感。

6.所謂共同體的感覺,就是能夠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喜悅,感受到付出遠比收穫更快樂。

從以自我爲中心,到主動去關注他人、幫助他人,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幫助他人甚至可以作爲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

經典電影《天使愛美麗》裏面的女主角艾米麗,她出生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裏,童年在無盡的孤獨和寂寞中度過。她的父親雖是一名醫生,可卻幾乎從不擁抱她。

乃至於當他給艾米麗做身體檢查時,艾米麗的心跳加快,被父親診斷爲有心臟病,從此把她關在屋子裏,不讓她到學校讀書。

在她八歲那年,她的母親被跳樓的遊客砸死,於是神經質的父親更加自閉,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裏,從那以後艾米麗的成長徹底無人問津了,更沒有人給予她愛和溫暖。

長大後的艾米麗在餐廳做女侍應,有天她在一次意外中發現牆上掉下一個鐵盒,裝滿了小男孩所鍾愛的小玩物和許多照片,她費勁心思把鐵盒送回到半個世紀前的租客那裏,並從此開始了懲惡助善的天使生涯。

她在這個過程當中幫助了很多人,有路上的盲人,二十年不出門的玻璃人老頭,遭到丈夫背叛的女房東,慳吝兇惡的果蔬攤主,善良木訥的夥計,咖啡店古怪的客人和賣煙女,當然還有自己的父親。

於是,原本童年不幸、從未感受過愛的她,在一次又一次幫助他人的經歷裏重生,成爲一個開朗陽光富有愛心的魅力女性,最後還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至愛。

馬丁·塞利格曼曾在著作《持續的幸福》提到:“幫助他人是人生低潮最好和最可靠的解藥。”

爲什麼幫助他人會產生這麼大的作用呢?因爲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一種“共同體”的感覺。而“共同體”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偉大理論之一,它能夠讓我們覺得自己和周圍的人是一體的,是可以相互信賴的同伴關係。阿德勒甚至說:

共同體的感覺是人類心理健康和幸福的晴雨表,是引導行動方向的星星。

所以,如果你處在人生的黑暗階段裏找不到出路,不妨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挪開,去尋找需要你幫助的人事物。在幫助他人的過程當中,找到困擾自己的人生答案吧,我相信到那時,你的問題會不治而愈。

結語:

《人格心理學》一書寫到,阿德勒對人性的看法比弗洛伊德更充滿希望,按照阿德勒的理論,人是獨特的,且擁有自由的意志和塑造自身發展的能力,儘管童年經驗很重要,但我們不是他們的受害者。

是的。如果說弗洛伊德們的心理學理論是爲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羣服務的,那麼阿德勒的思想則是爲所有的平民百姓所服務,甚至可以說更願意爲底層的人民作出指導貢獻。

另外他的思想,放棄追求原因論,更側重結果論。把我們從思維的死衚衕引入到一條充滿希望、有更多自主創造空間的光明大道上。

這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偉大之處。

因此,希望你能從阿德勒的這門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導課上面,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明天。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作者@聽見藍說,心靈成長導師、情感諮詢師、寫作導師,劈柴餵馬,寫字修行。成長無止境,願與你成爲同路人。】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評論|收藏|關注,持續輸出優質成長好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