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的時候太乾脆,未必是件好事

文丨高Sir

昨天,聽說了這麼一件事。

有個病人來看牙,接診的醫生檢查完之後,開始吧啦吧啦描述牙齒的情況,存在的問題,治療方案。

大致情況是,有顆大牙蛀的很嚴重,做完治療以後再打兩根樁釘加固,最後做一個牙套套上。

談到價格時,醫生說,根管治療+樁釘+進口全瓷牙,花費大約5k多吧。

這種價格,在一顆牙齒的治療修復中,應該算不錯的配置了,對大多數人來說沒那麼容易接受。

令人咂舌的是,這個病人聽完報價之後二話沒說,成交!

對整個經過,沒有表現出任何疑議。

跟我講述這件事的醫生,在隔壁房間目睹了整個交易的過程,最後感嘆道:好乾脆啊,爲什麼我們遇到的病人,都不能像這樣乾脆呢?

我告訴他,太乾脆的客人反而讓人不舒服。

其實醫生和患者之間,某種程度上也屬於一場交易。

成交得有個前提,就是雙方都對談判的結果感到滿意。

談判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博弈,彙集雙方的思考,進一步建立彼此的信任。

如果省略博弈的過程,直接成交會怎麼樣呢?

舉個例子,你到4S店裏買一輛車。

銷售告訴你,這款車搭載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前後獨立式懸掛,報價40w。

銷售深情的望着你,已經打好腹稿,準備應對你的提問,結果你二話沒說,成交。

你信不信,銷售在竊喜的同時,一定會笑你是個傻逼。

有的人會說,跟我說那麼多也沒用,我又不懂,你更專業,你看着辦吧。

其實不然。

溝通更偏重於理解,是爲了消除既定的權力格局,拉近距離,分享信息。

也許有的人會說,人家有錢樂意乾脆。

的確,有些人不在乎商品的價格,只要他認爲價格在合理可承受範圍內,他確實可以閉着眼睛買買買。

可是,作爲賣方,更希望能提供儘可能多的信息,以各種迂迴的方式,讓對方自行生成我們所要表達的觀點。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達成的交易,纔算得上沒有缺憾。

換句話說,賣方應該讓買家更多的感受到“物有所值”,而不是簡單的讓他覺得“價廉”。

醫患之間的交易亦是如此,對患者的做出必要的解釋和說明,不僅是醫生的義務也是責任。

爲了讓患者能更好的理解,我甚至練就了手繪的本領。

只要在溝通時,患者表現出疑惑的表情,我就會拿出紙和筆,把抽象的結構展現出來。

總之,和患者溝通,不怕他聽懂了,生怕他聽不懂。

這麼做,不是爲了體現自己有多麼牛逼的說服力,而是保護自己。

如果沒有給你任何交流互動的機會,就乾脆利索的成交了,你要小心了。

因爲,在這場交易中對方遺漏了很多信息,雙方是在不平等的情況下完成的交易。

如果發生了預計中的狀況,對方就會認爲自己是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下達成交易,繼而轉變爲一個受害者心理。

結果,爽快的交易變得岌岌可危。

所以,遇到成交乾脆的客人,不要高興的太早,寧可多磨磨嘴皮,未雨綢繆總是好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