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殘忍也是一種仁慈。

文丨高Sir


紀實節目《我的白大褂》是國內首檔以醫生爲第一視角的觀察節目,記錄着醫療的日常工作。

除了普及一些醫學知識,最大的看點,就是人們在疾病面前,情感的真實湧現。

醫院是最見人性的地方,殘忍、冷漠、溫暖、善良...確實如此。

有一期節目,一對父母抱着額頭受傷的女兒,匆匆奔到診室。

醫生檢查後,表示需要縫針。

這時候,小女孩情緒激動,哭鬧不止,不知是強作鎮定還是心軟了,女孩的父母試圖用言語來讓女孩恢復平靜。

可是,小女孩不理會,從哭鬧演變成全身的抗拒。

這時醫生說了一句話,正中下懷,我認爲非常有道理。

醫生說:“這個時候,不是心慈手軟的時候,想要以後疤留小一點,這個時候就得心狠手辣。”

然後,醫生開始示範怎麼控制孩子的身體,說是控制其實就是摁着。

一開始,孩子的父母還下不了手,孩子一反抗就鬆手。

這樣不僅影響醫生操作,還很危險,後來乾脆頭一扭,死死地摁住,才完成縫合。

爲什麼說這個節目做得好,因爲它真實地展現了人性在病痛面前的那種脆弱和不堪。

很多人會覺得,醫生是很殘忍的一種角色,面對病痛,可以沒有一絲憐憫,手起刀落。

其實不然,醫生也是人,是人就會有共情,但在病痛面前作爲醫生就不能感情用事,這個時候,最需要用理性去權衡利弊。

爲什麼有種正中下懷的感覺,因爲這種現象在牙科太常見了。

小朋友拔乳牙,從門口到診室的距離哭上半小時都算短了,而有的家長太佛系,很喜歡講道理,結果呢?

害怕就是害怕,你講完道理ta就不怕了嗎?

另一種就是小朋友逃避,找各種理由來拖延,揉眼睛、漱口...

還有的就是需要一點時間來做心理建設,其實這些一點用都沒有,因爲這個時候,越等越害怕。

唯一的辦法就是,儘快讓事情結束,如果口頭交流無效,那就“霸王硬上弓”。

礙於“服務意識“的關係,有的醫生不方便提出這種建議,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意會這個道理。

比如,有一個爺爺帶孫子來拔牙,小孩不配合,我讓爺爺來幫忙固定住孩子,結果打麻藥的時候,爺爺抓得不夠緊小孩一躲,剛扎進去的針頭又退了出來。

重複了幾次無果,我看爺爺狠不下心,果斷放棄了。

你覺得這樣很殘暴對嗎?我理解,因爲在人的道德意識裏,放棄仁慈,也就意味着你要選擇殘忍。

小寶6個月的時候,得了肺炎住院。

住院期間需要掛點滴,大點的孩子掛個留置針沒什麼大不了,丫頭太小,好不容易找到的血管,結果動來動去沒兩天就腫了,左手換右手,不行再換腳,最後沒轍,掛頭上吧。

那時候是孩子最萌的時候,護士讓我們摁着孩子,然後在頭上剃毛,找血管進針。

摁着那個顫抖的小身體,仍由她哭喊叫爸爸,那種場面真沒幾個父母受得了的,當時控制住,眼淚就掉下來了。

作爲父母,面對這種情況一定會很難受,但是,希望你明白一件事,“殘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就像受傷的小女孩,只有摁着她不讓她動,才能保證縫合時能準確對位,將來疤痕才能小一些。

就像小丫頭那樣,只有摁着不動,才能讓護士平穩進針,才能保證正常輸液,讓藥物控制病情。

還有平日裏那些害怕拔牙的孩子,只有強行把滯留的乳牙拔掉,才能給替換的恆牙更好的生長空間。

我知道,有的人會將這種殘忍想象成人性的泯滅,被一種罪惡感鞭撻。

其實大可不必,因爲哭,只是恐懼,並不意味着孩子在忍受痛苦。

打過麻藥的人都清楚,被針“戳”的那一下會疼一些,後面基本很輕鬆了,而我們需要控制的就是那一下,孩子體會不到疼痛的時候,就會變得順從。

最後,再給ta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比開頭的仁慈有用多了。

所以,有時候殘忍也是一種仁慈。

好了,今天的隨筆寫到這,我是高Sir,一個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青年牙醫。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