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活出自己,還是適應社會?——《道德經》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yíng),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經》第四章

這一章,提出了家庭教育要完成的功課:讓孩子在活出自己和適應社會中間的平衡。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用一點“象”思維,好比是提起茶壺來泡茶,茶水順着壺嘴衝出來,倒入茶盅裏水波翻騰流動,但是並不會倒滿的那個過程和狀態。

這衝出來的狀態,就像是孩子活出自己的樣子,按照他天性,本意,天賦力量的方向去自然而然流淌。但是如果倒得太猛太滿,茶就潑出來,溢出來了,滿了也不能方便地端起來,只有是不滿的狀態,這杯茶才能爲人所“用”。

在讓孩子活出自己和讓孩子適應社會中間平衡不容易。最常見兩種極端,一種就是我不要框住我的孩子的天性,他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他應該有自己的想法,我們都尊重他的想法。

還有一種教養,是讓孩子聽話,要乖,努力學習,符合學校的標準,不要有那麼不同的聲音,多看看別人的臉色,父母告訴他這就是社會,別那麼愛出風頭。

第一種孩子,很快就會被“挫其銳”了,家裏麪人人都尊重他想法,家外頭可不是人人都那麼好說話.如果把孩子放到人羣中時,他們很容易在和小朋友交往中有糾紛有情緒,動不動生氣,不容易形成融洽的關係,一會不理這個,一會跟這個絕交。他逐漸覺得,整個世界都欠了他。

第二種孩子,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建立不起來,在人羣中聽不見他們的聲音,存在感也很弱,人生越來越了無生趣,即使按照父母的意願考上了北大清華,人生就已經終結,人到中年開始抑鬱,因爲他們缺乏活出自己的體驗,就連活着的動力都不足。

如果有一天,我們終將退出孩子的生活,他們將要獨立面對人生的後半程,你覺得決定他們幸福與否的是什麼?以終爲始來看,當下,家庭教育要做些什麼,是不是抓到一些端倪了。

第四章的前半段,或許給了你一個迷迷糊糊的“道衝而用之或不盈”,讓你去細心體會。

於是老子說,沒明白,那麼我來說點具體的。道,就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做人做事,都不要過於尖銳,銳利,絕對,蠻狠,那種我長大了一定要考上北大清華的“銳”,通常都會被生活教訓。

不要銳,並不是說不要有目標,不要有志氣,毅力和堅持。就拿目標和堅持來說,如果你一下子定很高,一下子用很大的力要去堅持,結果常常是不了了之的。

解其紛,化解紛爭。真正的道,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紛爭,能夠看到別人要什麼,也能夠滿足自己要什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和其光,每個人都有不同光芒,在一起,就要調和彼此的光芒纔有樂羣性,團隊,夫妻,友情無不如此,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和你一樣。看到不同,理解不同。

同其塵,允許別人如其所是,接納事情本來的樣子,對於我們家長來說,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比讓他們成爲我們想要的樣子,其實挑戰更大。後者你只要雙眼一閉,使勁雞血就可以,但是前者,通常你需要很大的定力,才能讓自己安靜下來去學會真正看見自己的孩子。

再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那個平衡問題,有沒有發現,這何止是孩子的問題,簡直就是每個人的人生課題!

請問各位父母,我們自己這個平衡又做得如何呢?在婚姻關係中,在職場中,生活中,社會中,在生命面對的各種挑戰中,我們如何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呢?

真正的家庭教育,迴歸本質,就是父母的人格修養,自己”功課“還沒做好,就別來瞎輔導孩子“功課”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