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先生評書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裏面有愛情嗎?

我所說的一切都可能是錯的!
即使你贊同我的觀點,
你的生活也不會因此有任何改變!
除非——你採取了相應的行動。

(這是書先生的第227篇原創分享。2021年4月3日,新加坡)

引子

爲了保持德語的輸入,近日在寫論文的間隙,我抽空讀了德語版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完感觸頗多,願與諸君分享。

接下來您將讀到的文字,嚴格來說,不能算書評,更多的是我被該書內容觸發的想法。有些想法可能離書的內容都有點遠了,因爲想法這東西,和鞭炮一樣,響(想)了一個,跟着炸開的就可能是一串。

其中一些想法,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人人都喜歡舒服,厭惡不舒服,可是舒服也分兩種情況。一是嫖妓的那種舒服,給夠了錢,讓人服侍你,什麼都合你的意。二是鍛鍊身體後的舒服,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享受大汗淋漓後的舒暢。

如果您是隻有能力享受第一種舒服的人,現在就可以退出閱讀了,畢竟,我閱讀、思考、寫作,不是爲了讓人嫖的。如果您能夠享受第二種舒服,歡迎繼續閱讀。我相信,在短暫的不舒服之後,你會活得更加舒暢。

愛情還是疾病?

一提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卑微、執着的愛情。卑微毋庸置疑,執着更像是偏執,而愛情,恕我直言,這本書里根本沒有。

讀完整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女主的所有表現,其實都和愛情無關,只是童年情感生活匱乏產生的偏執。換句話說,她對男主義無反顧、不求回報的犧牲是心理疾病的表現,和愛情沒有丁點兒關係。

父親早逝,母親深居寡出,居住的那棟樓裏,在作家沒有搬來之前,每天上演的盡是些男人酗酒打老婆的劇目。所以,雖然女主家裏經濟上並不十分拮据,但生活環境當中嚴重缺乏正常的情感。

年輕、英俊、風度翩翩的作家搬到了她家對面,這無疑是她灰暗的感情世界的一抹亮色。男主的學識和氣度,和她成長的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再加上十二三歲,正是女孩兒懵懂憧憬愛情的年齡,於是,“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生”的故事就發生了。

然而,郭襄並不偏執,雖然暗戀了楊過一輩子,她但並沒有把這段感情當作人生唯一的追求,而是潛心武學,並最終開宗立派。反觀《來信》的女主,就完全走向了極端,而且是選擇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來信》女主把委身於男主和爲男主犧牲,當成了一輩子唯一的生活目標。自從認識了男主後,她就將自己封閉了起來,拒絕所有人的好意。

繼父待她如親身女兒,母親爲了彌補搬家對她的所謂“傷害”,事事遷就她,同學的男生中,追求她者也衆多。本來,這些應該成爲她情感世界的新材料,足以漸漸彌補她童年的匱乏。

可是太晚了,她已經沒有能力去感受正常的感情了。她滿腦子只有一個想法:到男主身邊去,委身於他,討好他。

書裏寫到,她總是期待着男主能認出她來,但是卻永遠不親自告訴男主自己是誰。毫無疑問,男主能認出她來,這對她有特殊的意義。這個意義就在於,她需要一個證明,證明她在男主心目中曾經有過位置。

但這個追求是多麼荒謬啊!它毫無根基,純粹就是自己童年幻想的一個投射,然後變成了一種執念。雖然男主是個感情氾濫的人,但這種執念對男主也不公平。他怎麼可能記得她呢?那時候她還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除了在樓道里碰到過幾次,兩人根本沒有任何交集。

這不是愛情,這就是病,嚴重的心理疾病!

匱乏的後果

早年的匱乏極易造成一生的偏執,對此,我是有切身體會的。

從我記事開始,我的父母不是在吵架就是在打架。因爲他們經常半夜大吵,我被爭吵聲弄醒後,常常就睡不着,躺在牀上害怕得發抖。母親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父親時不時威脅要殺了全家,反正我的童年就是伴隨着遺棄和死亡的威脅一天天捱過去的。

周圍的環境也好不到哪裏去。村子一頭是聚衆賣淫的,對面一家是聚衆吸毒的,平時聽到最多的故事就是這家媳婦兒偷了漢子,那家老公搞了人家老婆。我小時候的所見所聞讓我對農村人很純樸這句話持保留態度。

我的觀察是,經濟越發達的地方人們越純樸,經濟越落後的地方,人心越黑暗。再說了,如果貧窮意味着純樸,那麼咱們大張旗鼓的脫貧計劃難道是爲了讓人變壞?

幸運的是,我家對門兒沒有搬來一位風采照人的女作家。我對正常感情的嚮往沒有投射的對象,心理的創傷只能通過閱讀來療愈。中學時,我讀了大量的心理學書籍,才勉強變得正常。饒是如此,在大學時,我還是差點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感情生活上,我現在沒有變得偏執,是因爲我通過閱讀和思考克服了早年匱乏的影響。儘管如此,我不得不承認,在看待感情問題上,我還是有些“不太正常”。

比如,只要我得知一個男的對妻子不好,我會立馬否定他的一切。如果我認識他,我將永遠不再打交道。

比如,如果一個人對路夫人不敬,無論我和他是什麼關係,我都會選擇立刻絕交。

再比如,每當我看到有小情侶很幸福地牽着手從旁邊走過,我都會忍不住微笑。而一旦我看到有情侶或者夫妻在公共場合爭吵或打架,我就有幾乎抑制不住的怒火。(曾經有一次我父母在車水馬龍的公路上打架,一堆人圍着看,我站在中間勸架,只知道哭喊,頭都不敢擡。)

因爲我也有這種偏執的表現,所以我理解《來信》女主的偏執,也因此有信心說,她對男主的感情不是愛情,就是一種病態行爲。

其實這種偏執不僅僅限於感情領域。物質上的匱乏也會造成類似的心理。很多老人什麼都捨不得扔,孩子把他/她接到北京上海幾萬一平米的家裏住,卻還是要撿破爛回來堆在家裏。這其實就是匱乏造成的偏執,它到老都難以徹底消除。

兩個啓示

對於《來信》的女主,我哀其不幸,但怒其不爭。

要想避免類似的悲劇發生,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和生活環境非常重要。所謂和諧的家庭氛圍,就是父母之間的感情要好,至少要正常。這樣孩子在家裏就能感受到正常的情感,不至於對偶然闖入者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

如果父母實在“不爭氣”,周圍環境裏有個好的榜樣,孩子的情感匱乏也不會太嚴重。再不濟,如果那個偶然闖入者本身的情感生活是正常的,孩子也不至於走上自我毀滅之路。

通過對比郭襄和《來信》女主的境遇,我們就能明白家庭氛圍和生活環境的重要性。

郭襄也暗戀楊過,而且暗戀了一輩子。但郭襄並沒有走向自我毀滅之路,而是創建了峨嵋派,成爲一代宗師。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首先,郭襄的父母有着正常的感情生活。豈止是正常,簡直是模範。郭靖和黃蓉,一個俠之大者,一個女中豪傑,二人還互慕互愛、相敬如賓。就憑這一條,郭襄也不至於走向偏執。

反過來,《來信》的女主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父親早逝,13歲以前,家裏沒有愛情的影子。在感情方面,周圍鄰居也實在不是好榜樣。

其次,郭襄的暗戀對象楊過本身也有正常的感情生活,一生鍾情小龍女。同樣是得不到的感情,郭襄除了遺憾,不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

《來信》的女主就非常不幸,所託非人。闖入她空虛的感情世界的,是一個浪蕩子,一個毫無責任感且極端自私自利的人。或許有讀過《來信》的朋友認爲我對男主的評價太過苛刻,那我只能說,你讀得還不夠仔細。我們來看一個細節:

女主在一個夜總會和男主偶遇後,男主認爲她是一個妓女,於是暗示她自己想約她。女主接受暗示——她是不會拒絕男主的任何要求的——來到門外。

男主問她可以現在就跟他走嗎,女主當然說願意。女主本來想去拿大衣,但是大衣是和男朋友的衣服一起寄存的——沒錯,她是和男朋友一起出來玩的。女主想着和男朋友解釋不清楚,也害怕失去和男主共度一夜的機會,於是不拿衣服,披了個圍巾就走進入“夜霧瀰漫、潮溼陰冷的黑夜中”。

就算是一個妓女,也不會爲了掙錢,連衣服都不拿。更何況,這個妓女還帶着男伴的。如果那些男伴也是她的恩客,從那些男伴對她的百依百順來看,她從那些人身上能夠掙到的錢,也遠比這位作家能給的多得多。

如果她僅僅是爲了錢,她怎麼會忍着凍、放棄正在做的“生意”,也要跟男主走。

男主是真的不明白嗎?不,他是揣着明白裝糊塗。一個有名的作家,一定是個善於觀察和揣摩人心的人。他故意不去思考這些東西,他只想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至於對方爲什麼要滿足自己,事後對方會承受什麼,不關他的事兒。他要的就是這種自由!

所以,郭襄可以用一句“楊大嫂,你真美”真誠地祝福自己的暗戀對象和他的愛人,然後,雖然帶着遺憾,但仍能開創自己的事業。而《來信》的女主,每接觸一次男主,都註定受到更大的傷害,除了毀滅,沒有別的可能性。

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啓示是,我們必須嚴格禁止師生戀。原因很簡單。在師生戀中,學生和老師在閱歷上極不對等,學生很容易對老師產生病態的崇拜和依戀。如果學生來自情感匱乏的家庭,情況就會更加嚴重。

所以,在我看來,任何縱容甚至鼓勵學生對自己產生愛慕的老師,都應該受到譴責。如果甚至因此感到自豪,那就純粹是變態了。

人人都想奴役他人

我想,針對《來信》一書,本文可能是你讀到的第一個把女主的感情稱爲心理疾病的書評。幾乎你能找到的所有書評和影視改編作品,都在有意無意地讚美女主的深情,雖然同情她的遭遇。

大家都會說她愛得卑微,但沒有人否認她是在愛,而只要是愛情,當然就是值得歌頌的,哪怕這種“愛情”對女主是災難。我甚至讀到一個書評這樣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女主也是幸運的,因爲她至少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我完全不贊同這些看法,但我能夠理解爲什麼大家會這麼說。

是啊,誰不想有人爲自己這麼義無反顧地犧牲呢?

如果你是男人,你不想?別自欺欺人了!你想得很,日思夜想。你只恨自己才華不夠橫溢,相貌不夠英俊,無法成爲一團火焰,讓女人像飛蛾一樣撲向你。

如果你是女人,你也想!哪個女人不希望有一個男人像超人對待他的女友一樣對待自己——他秒殺世間一切生物,卻對自己百依百順。

人人都希望自己特殊,希望別人爲自己犧牲,至少爲自己改變。只不過,有時候,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往往會反噬自身。那些總是試圖去改變渣男,並且堅信雖然別人改變不了他,但我一定能的女人想必對此深有體會。可惜,體會到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

我們讚美一種疾病,不過是因爲這種疾病對我們有利。歸根結底,我們都想奴役他人。只不過,我們把這種奴役貼上了愛情的標籤。

但反過來呢?如果要你爲另一個人這樣去犧牲呢?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我做不到。做不到,當然不是因爲能力不夠。自我犧牲需要什麼特殊能力呢?需要學富五車?需要身強體壯?

不,什麼都不需要。你現在就可以嘗試爲我犧牲,馬上把你的所有一切都給我,真的,相信我,一點兒都不費事兒。

但你不願意!不願意,這三個字是關鍵。

提倡甚至讚美一件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還有比這更虛僞的表現嗎?

可能有人會說,正是因爲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所以才偉大。我說,這個邏輯反了。是因爲大多數人不願意去做,但又希望有人去做,所以給它貼上偉大的標籤。畢竟,讓人賣命,也得給個名頭不是?

我對這種虛僞嗤之以鼻。對我來說,一個人嘴裏怎麼說,毫無意義,我只看他怎麼做的。就像很多好萊塢明星整天提倡環保,在我看來,大多都是虛僞,因爲他們並沒有自己主動減少對資源的消耗,也沒有把錢投給和環保相關的科研單位和企業。

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美國前副總統戈爾,這個著名的環保主義分子,在2016年6月到2017年7月間,他的其中一處住宅,平均每月用電量20000度。對,四個零,兩萬度。你沒有看錯。

如果你認爲這些人是虛僞的,那就應該同時相信,《來信》裏面,沒有愛情,只有疾病。

改變想法改變世界

認識到《來信》裏面女主的“感情”不是愛情,而是病態,還有現實的意義。

我前面提到,要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成長環境。但這都還只是小環境。起更大作用的,其實是大環境,尤其是社會整體的認知。

當整個社會普遍認爲這種基於想象的犧牲是一種疾病,而不是偉大的愛情,人們就不會去讚揚它、鼓勵它,產生了這種心理的人也更有可能去尋求幫助,而不是帶着崇高的犧牲精神走向毀滅。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人性,改不了的。我說,哪有這麼多改不了的人性?我承認做爲一種生物,我們總有一些難以克服的本能,但作爲社會性動物,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相處的方式,一直在變化當中。促成變化的力量,就是我們對事情不斷變化——大多數時候是提高——的認識。

曾經我們認爲同性戀是病,但現在大多數人都接受,它是正常性取向的一種。伴隨這種認知變化的,不但有異性戀人羣對同性戀看法的改變,還有同性戀人羣對自己看法的改變。和這種認知變化同步發生的,是兩個羣體相處方式的變化。

可見,改變看法,就會改變世界。我們唯一需要考慮的是,這種改變是否會讓每一個人大概率過得更好、更自由、更平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還等什麼,趕快一起推動改變。

所以,爲了這個世界更美好,爲了減少《來信》裏所描繪悲劇發生的概率,請務必認識到——

那不是愛情,那是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