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与长白山

清朝顺治皇帝入关不久,便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在东北续建一个巨大工程,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柳条边”;二是下令封禁长白山,严禁汉人进入。

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柳条边”,就是挖壕修堤,在土堤上插上柳条,再将各柳条之间用绳子连结起来,构成有如中原地区农家院落的篱笆。柳条边,到康熙皇帝修完后,总长达2600余里,宛若一道绿色的“万里长城”。这“柳条边”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作为封禁长白山的边界线。

自顺治皇帝颁布封禁长白山的法令后,清朝封禁长白山长达200多年。

大清帝国为什么把长白山搞得如此神秘?且听大珊老师慢慢道来。

01 满族起源的神话传说

巍巍长白山,孕育着久远的传说;滔滔天池水,流淌出神秘的河。白山黑水,物产丰富,吸引着满族的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这样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为满语的音译,意为“白色”,不咸山即长白山。

在《满洲实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满族起源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有一个湖泊,叫布儿里湖,这里景色秀美。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有三位仙女从天而降,来到湖中沐浴。这三位仙女,是姐妹三人,老大叫恩古伦,老二叫正古伦,老三叫佛古伦。三姐妹洗浴后上岸,忽然飞来一只神鹊,将口衔的朱果放到佛古伦的衣服上,朱果颜色非常鲜艳。佛古伦爱不释手,于是衔入口中更衣,那朱果却被无意中吞进了肚子。很快,佛古伦发现自己怀孕了。

佛古伦对两位姐姐说:“我身体变得沉重了,不能和你们一起飞回天上,这该怎么办呢?”两位姐姐安慰说:“我们服过仙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此乃天意,等你生下孩子,身子变轻了,再升上天去也不迟。”说罢,两个姐姐道别后飞升而去。

后来,佛古伦生下一个男孩,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一转眼儿,布库里雍顺就长大成人,举止非凡,相貌奇伟。佛古伦给他一条船,让他乘船顺牡丹江而下,穿过丛林峡谷,到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处的翰朵里(今黑龙江省依兰南边),并告诉他,这是首先立足的地方,然后沿大山向南成就大业。说完,佛古伦便飞升重返天国去了。这个仙女所生的布库里雍顺,就成为满洲的始祖。

这个满族的起源神话,与汉族“简狄吞玄鸟卵生的儿子成为商朝始祖”的神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它除了反映满族先世同样经过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和以鹊为神之图腾崇拜的母系社会特征以外,还揭示了长白山脉是满族的发祥地。

这个神话后来也成了清朝皇权统治者的精神武器。从天女所生的布库里雍顺,自然推断出爱新觉罗家族的皇权是“君权神授”,统一女真部落乃至成为皇帝都是上天的旨意,而长白山则是上天赐予满族的圣地。因此,爱新觉罗家族及清王朝必然加大对该神话的渲染和传播。

02 长白山是满族崛起的历史舞台

满族是依托长白山脉发展强盛起来的。我们来看看满族的核心爱新觉罗家族入关前的历史活动轨迹。

满族源自历史上的女真族。在明代之初,女真族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东海)女真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是后来形成满族的主体民族。建州女真原本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翰朵里(现黑龙江依兰县)一带,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作为万户府的“万户”,就居住在此。1424年,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的孙子李满住率部众从辉发河凤州南迁到婆猪江(现浑江)的中游之兀刺山城(现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南麓瓮村。猛哥帖木儿及长子被野人女真杀害后,他的次子即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率部众也南迁与李满住会合,居住在赫图阿拉(现辽宁新宾县)。

位于长白山南麓的辽宁东部山区,依山傍水,山高林密,土地肥沃。山,益于采集,林,益于狩猎,地,益于耕种。建州女真南迁到这里,终于安定下来,开始进入农耕社会,同时也近距离与汉人接触,开始吸收中原汉族文明。建州女真南迁,对于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这也是清朝开朝史的起点。

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兵,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筑城池,设大臣,建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沈阳、辽阳等七十余城。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女真”,定族名为“满洲”,构建了满族这一民族共同体。1636年,皇太极称帝且改“金”国号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

满族崛起的这一件件历史事件,其大舞台正是这长白山广阔地域上的白山黑水。

03 为什么清朝历代帝王把保护长白山和封禁东北作为重中之重?

满族人信奉的萨满教,自然崇拜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从历史来看,长白山与满族可谓是息息相关,它不仅养育了这个民族,而且为建州女真的强盛,为后金政权的建立,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长白山在满族人心目中就是一座圣山,它是满族人的保护神。

清朝的统治者更是把长白山视为“龙兴之地”,对“龙脉”之说深信不疑。可以说,长白山成为清朝历代帝王的精神支撑。

除了精神信仰方面,清朝廷在政治上对长白山也有现实考量,于是对东北长期实行封禁成为清朝的一项重要国策。本文开篇提到的兴建“柳条边”,就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

那么,清朝廷这项政策在政治上到底有哪些具体考量呢?

一是增加长白山龙脉的庄重感与神秘感,告诫人们“君权神授”,不得冒犯。

二是把东北作为战略大后方,万一形势有变,可以随时撤回“老家”。

三是保护满洲皇室、贵族所独占的人参、貂皮等山林特产资源利益不遭损失。

四是维护满洲固有风俗,防止满人汉化。

五是解决八旗生计问题。

柳条边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清朝实行封禁国策的目的。乾隆帝曾赋《柳条边》诗一首对此做了全面的总结:

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画内外。

不关扼塞守藩篱,更匪眷筑劳民疲。

取之不尽山木多,植楥用以限人过。

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

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徙。

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

04 为什么说清朝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是一大败笔?

清朝问鼎中原以后,以保护“龙兴之地”为由封禁东北。前人无路堪测,后人无缘接近,给长白山披上了一层神秘外衣。小说家们对此也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中,对《四十二章经》大加笔墨:这八本经书的封皮里都藏有一块地图碎片,碎片拼起来就是一张完整的地图。地图所指示的位置是清朝入关前一个宝藏埋在长白山的处所,同时那个处所也是大清龙脉所在。只要找到龙脉,把它毁掉,就可以反清复明。

南派三叔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曾描写了长白山上有万奴王之墓,里面有神秘的九龙擡尸棺。据说考古队曾在长白山发现了一座古墓,这个古墓用到的棺材正是九龙擡尸棺。历史上还真有蒲鲜万奴这个人,曾建立过短暂的东夏国。不过,这条考古信息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小说归小说,回到历史现实,我们怎么看待清朝对东北的封禁政策?

实际上,清朝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延缓了东北地区开发的进程,致使东北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处于落后和停滞状态。特别是黑龙江中下游与乌苏里江两岸以及滨海和库页岛在内的辽阔边疆地区,从清初到19世纪中叶的二百余年间,仍然以渔猎为主,处于人烟稀少、空虚荒凉的落后状态,给沙俄侵略者造成了可乘之机。

在清代,中国共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有100万左右是在东北地区丧失的。无疑,东北地区是边疆危机最严重和受害最深的地区。之所以出现这一惨痛的后果,固然与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密切相关,但从边防的角度来看,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人烟稀少,防卫兵力不足也是造成丧权失地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因此,清朝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是完全失败的。

不过,封禁也有一大好处,长白山在清朝两百多年的护佑之中,成为至今世界上同纬度地带最为原始、完整、丰盛的自然森林保护区。

参考资料:

《清史鉴知录》     廖晓晴著

《满洲开国史讲义》    孟森著

《努尔哈赤传》     阎崇年著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