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石门”,是鲁国都城的其中一个城门。子路晚上回城晚了,城门关了,他就在外面门洞里睡了一宿,晨门早上一开门,看见子路:“哎哟!昨晚从哪儿来呀?那么晚?”

子路说:“从孔家来。”看来孔子家是住在城外。晨门说:“哟!就是那个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吗?”

这守门的,跟少林寺的扫地僧一样,也是个高人,是个明白人。世道浑浊,人家不参与罢了。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毕生奔波,周游列国。由于身处春秋乱世,他所推行的“大道”却不为人们所理解。多次碰壁后,孔子心理已经意识到“大道不行,礼乐难兴”的现实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停止奔走的脚步,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不改初衷。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点半了,我们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辟”,离去,躲避,避开。孔子说,有贤德的人,他肯定是想经世济国,施展抱负,做一番事业的。但是,他也要根据情况也要看环境。如果碰到乱世,君王昏庸,奸臣当道,有志者得不到施展的机会,那就避开他,不要深度参与。

因为深度参与以后,要么你格格不入被陷害,要么你同流合污,这都不是君子应该做的。这叫“辟世”。

接下来就是“辟地”,如果说这个地方不行,我们要可以换一个地方。其他地方有没有机会,而不是死磕在一个地方,既出不来,我也不做事了,这是其次这种情况。

第三,就是“辟色”,看到人家脸色不好了,你就应该懂了,察言观色,别非得让人家说出来。

第四,辟言,等已经说出来,言语都不好听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反思,到底是怎么回事,发现不合适,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这里表面上说是当时政治,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来讲,择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选择好的行业,我们要选择好的公司,好的地方,选择值得我们追随的领导,能和我们一起共同前进的,或者说选择能够同频的学习环境。

孔子在这里说的,就是他当时那种情况下,有7个人已经做到了,就是像他说的这个四辟。

今天我们接下来要讲,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这个人物就因为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他的不简单,也就像以前几章我们学到的蘧伯玉使人于孔子的那个使者,话不多,一语中地,就点明了蘧伯玉他最在意的是什么。

我们还是先来看原文,论语《宪问篇》第38章。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里面石门是鲁国都城的一个外门,过去的城门它分为外门和内门,外城和内城。

子路晚上回城晚了,城门关了,因此就在城门洞里过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起来开启城门的小官吏,看见了子路,就说:你是从哪里来啊?怎么那么晚了?怎么错过了时间了?

子路就很老实的回答说:我从孔门来,就是从孔子那里来。

晨门的水平就体现在最后他说的那句话,“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晨门说:“哟!就是那个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那里吗?”

这句话不长,但是他真的是一语中地,一下子就点出了孔子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使者说君子蘧伯玉,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他明知道我再怎么反思,我也不可能一点错都没有,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但是他依然去做,每天去反省自己的过失。这样的话即便达不到百分之百,他达到99%,达到多少,一直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进发,无限靠近。

孔老夫子也是这样!大家都知道,他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奔波各国,真的是用尽了心力。

大家说孔子当时奔波各国到底想干什么呢?其实我们以前多次讲过,他知道当时是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坍塌,整个社会没有了礼法,思想混乱,从而也造成了社会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等现象。

他到处奔走的目的是想把先王礼法,像文王,武王,周公,或者说三皇五帝留下来的那些好的宝贵的精神财产,推广开来。想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政治环境,让自己能够一展身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是事实怎么样呢?事实就是孔子推行的大道并不能被人们所了解,没有人真正的能够启用他。

曾经卫国想启用他,但是搁置了。

曾经楚昭王想启用他,但是还没等开始,自己就没了。

所以说孔子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经过多次碰壁,孔子在心理上其实已经意识到大道不行,礼乐难兴的现实了。认清现实了,我就不做了吗?这不是孔老夫子的风格,他依然没有停止奔走的脚步,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被别人形容为“累累如丧家之犬”啊!但是依然不改初衷。

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可以完成的,或者说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他坚持做下去,最后取得成功,大家会佩服他。

这是一个能坚持的人,很有目标感,知道在哪个地方下力,最终也功到自然成,对他当然是佩服了。

这一块相对来讲比较容易,比如说我们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把它分解化成小任务。接着在每天坚持不断的践行,一步一步的靠近,早晚一天目标会达到。我想,这对于具体的事情来讲确实是可以做,而且能做到的。

难在哪里呢?就是孔子这样的,孔子这样不是一个很具体的目标,我就要做一个什么官,或者说我就要什么具体的追求。

而是他的目标非常宏大,他想把古代的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

也就是后来宋儒张载说的这句话,像这个是一个非常高远的追求。

他可能要需要不单自己毕生贡献精力,而且要经过几代、几十代甚至上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完成。

这样的话,当时的人来看,就觉得你这样做不合算。既然知道以你一己之力,做不了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还做呢?但是他依然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毕生奋斗,就非常难得了。

因为这种人,他们坚守理想,为自己的信念献身,精神不朽,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念。

大家要是信佛的,就会知道,四大菩萨之一是地藏王菩萨,他有一个愿望叫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不把所有的地狱里的恶鬼都出去,我就终身不不升级作佛。

因为菩萨和佛之间还是有一点差距的。但事实上呢,这就是他的理想。

当然在佛教里面,地藏王菩萨本身也已经是佛了,是他有这份宏愿,他明明知道让每一个人都没有恶念,那都不下地狱,恐怕很难实现,但是他依然坚守着这件事情。这种精神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所以说不可为,不可为是不能去做的意思,就完全没有成功的希望了吗?也不是。如果完全路不对,孔老夫子肯定不会做。

你让他去祸国殃民,你让他去争权夺利,让他去干什么,这不是他的价值观,他当然不会做。

而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做了也会吃力不讨好,要么见不到成效,收效甚微,要么会遭人诟病。但是有些事情符合道义,事关国家民族的兴衰,关乎国民的总体利益。

如果没人去做,对国家和民族都是巨大的损失。但是这种事做起来非常难,短期内不可能收到成效。

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勇敢的承担历史责任来做这样的事情,这种人绝对是伟大的,是先知和圣人。

我们现在说一句孔子佩服不已,也就是因为有他这种精神。孔子的这种思想,万古流传,一代又一代的人被他那种精神所感染,被他的文化种子播种,心中燃起了熊熊的火光。

这些对于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因为人都有畏难情绪,会趋利避害,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但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和仁者,为了实现理想,会义无反顾的去奉献自己的一切,即便成功的概率小,胜利的希望微茫,也在所不惜。

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诸葛亮。他在后出师表中说:……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意思是们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讨伐魏国,敌我力量悬殊,很难取胜。但是如果我不去讨伐呢,蜀国地处偏僻,没有更好的生财之道,那也会灭亡。那怎么办呢?

与其坐而待毙被辱,不如主动出击,这也圆了他当时给刘备在隆中对时定下的策略。就先三分天下,在北向宛洛,以便一统江山。

但是实势力造英雄,那个时候不是汉高祖刘邦的时候,也不是后来朱元璋的时候,所以说他没有法达到像张良或者说刘伯温那样的成就,辅佐一代帝王,一统天下,打下几百年的江山。

但是诸葛亮虽然他没有能够成功,但是他履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诺言。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却能常使英雄泪满襟。后来之所以把他擡到神一样的地位,其实就是因为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信念。这是从思想文化上来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为了长远的国家社会,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看到可能不会成功,或者成功的希望就比较比较小,我们就不干了吗?可以这样说,你去做,一直去做,即便实现不了,它也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你不去做,肯定是没有成功的希望。

对于我们现在很多人来讲,当然都想去出人头地了,当然都想去做一番事业,有一番作为了,对于有志青年来讲。我们最终会发现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少之又少,在哪个区域可能都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成功了,大部分人没有能够成功。

但是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因为正是那么多人去努力,才会成就这几个人。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长期坚持不懈的去前进,不但在行动中思索。即便我们达不到他们那个高度,我们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也会尽可能的能影响到的可以影响的人。

就像我去学写字,我也没说非得像阿布老师写出那么好的字,然后也去开课。但是我一旦写好了,我有我的影响力,影响到我的一部分人。

好了,刚才就关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说了很多,其实咱们在回到原文中来。

❤️就是这个晨门小吏,为什么我们在上一章说作者七人矣,把他也算上了,就是因为他一句话就点出了孔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可见这个人他是不简单的,他不是说像我们现在门口的看门的老大爷,你只能跟他唠唠嗑,很难说出这么深奥的道理来。

足见这个晨门是一个隐者啊,他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是隐起来的。他做了一个普通的工作,干着自己那个的活,但是他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绝对不一般。

像晨门,原先的老子,后来的庄子,他们隐居,自然有他们隐居的道理,这是人生的个人选择。

但对于孔子来讲,他不是选择隐,而是选择去奋斗,而且是毕生奋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能做官施展才能,那就教学生,传之后世,让学生们把他的理想传递下去。

后来有一个名人文中子叫王通,就是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祖父,他在隋炀帝的时候还年轻,有志于天下,但到处碰壁,行不通。后来看到当前的时代不易施展才学,那就退下来讲学,培养下一代,教化年轻的学生,传播种子。

后来有很多名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所以他的目的也达到了,所以他的愿望也达到了,死后被称为文中子。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继续学习下一章。

论语《宪问篇》的第39章。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明天早晨我们在一起学习和探讨,感谢各位的聆听,明天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